2025年07月10日 星期四
红衣映波(中国画) 不离不休奋译笔 养老院的选择 葱姜蒜里的“哲学味” 爱犬黑虎的故事
第16版:金色池塘/晚晴风景 2025-07-09

葱姜蒜里的“哲学味”

□ 陈茂生

那天,天色已暗,有风也有雨;蛋花汤沸腾,却发现家里葱“断供”了;此时门外若有人叫卖几朵葱花,纵然天价也不犹豫。蒸鱼、拌肉糜、红烧肉……少不了葱姜,这是江南人家的“规矩”,放眼邻里,各家概莫能外,差别仅是抓一把还是放几根。买菜送葱如今已是魔都市场的惯例,到小区附近菜店,顾客只需挑菜扫码,老板负责装袋过秤,动作行云流水并贴心相问:“葱要吗?”网购生鲜平台也专设“送葱”按钮增加顾客黏性。不过,好像没有送姜,更没送蒜的。

以前的工厂食堂中午最热闹,等着开饭的老师傅敲着饭碗调侃:“葱姜多摆点,又不多几钿。”打菜师傅会回怼:“要想吃惬意,就去吃饭店。”边上起哄的人中,嗓门高的如老姜那般大力道,隔好远都能听到;声音尖、语速快的好比大蒜头,“冲”味十足;多数是细声细气“敲边鼓”的,好比土豆炒肉丝出锅前撒一把葱花,“意思意思”了。

千百年来,“葱姜蒜”以使用频率排定席位,被誉为“调和五味”的葱当然占据首位;若说姜葱蒜、蒜葱姜、蒜姜葱……怎么都别扭;犹如桃园“三结义”的刘关张那样,互相不可僭越。

《尔雅·释草》中有这样的记载:“茖,山葱。”这是细茎大叶、香气亲和、能让大千美食中各类食材都在葱香氤氲下臣服的“和事草”。葱本价廉,通常置于厨房的不显眼处,时长日久枯萎干瘪了扔掉也不心痛。就像身边一位善解人意、纵横捭阖的长者,无论风雨都在那里、不弃不离。市井生活中更能常听犀利诘问“你算哪根葱”,或潇洒自嘲“我算哪根葱”。

出身名贵的姜,去腥能力强又药食同源。名医张仲景《伤寒论》中列了113个药方,其中59个含姜;当年在马王堆汉墓中发掘到已炭化的姜块,专家推测“晨嚼三片姜,胜饮人参汤”的养生之道便始于那时。每到江南“食蟹季”,蒸蟹、蘸醋若无姜片就不可思议;饕餮牛羊肉,无姜更是万万不行的。

最有争议的当然是蒜。蒜味,让喜欢的趋之若鹜、厌恶的避之不及,彼此争论延绵不绝。虽然在烹饪里的应用有局限,但在人文历史中的“露脸”却比前两位多不少,譬如讥讽不懂装懂、装模作样就有歇后语“水仙不开花——装蒜”,而不是“装葱”“装姜”。更有鸡毛蒜皮、蒜发如霜、捣头如捣蒜、拌蒜加葱等成语,具有独特“冲”力的犀利文字让人过目不忘。

人生不易,难免“焦虑”,用“葱姜蒜”谐音调侃,清淡简单令人莞尔的同时“顺走”烦躁。譬如:“人生有葱动才会有姜来,万万不能一碰挫折就蒜了。”又如:年轻岁月如“青葱”,别把自己真当葱;老来夕阳近黄昏,该装蒜时就装蒜;只有中年最复杂,既要刚烈如老姜又要辛辣芳香如葱蒜。更有无论点赞年轻人还是夸奖老汉,一句“姜还是老的辣”就够用。

生活几多精彩,扮演不同角色的葱姜蒜同样斑斓,静心品嚼一番,再来解答“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人生三大问”,说不定还会有“一丢丢”哲学味儿的新感受。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