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9日 星期三
海纳百川去  山自温州来
第8版:长三角 2025-07-08

海纳百川去 山自温州来

山岩王国

上海园入口

升咖花园

水光舞台

“上海园”效果图 制图邵晓艳

本报记者 黄于悦

温州日报记者 缪小霞

实习生 包青玄

如何在工业遗存上,让象征生态与融合的榕树“亭亭如盖”?上海设计师给出的答案,就藏在将于2026年4月至7月绽放温州的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里。本届园博会以“诗画山海·共享绿色生活”为主题,目前园区建设如火如荼,34个城市展园已落地生根,包括12个省市城市展园、11个国际展园和11个浙山浙水展园。其中,建在水泥搅拌场旧址的“上海园”尤为亮眼—它以温州市树大榕树为设计原点,以茶咖、山海等意象串联起两座滨海城市在文化、生态、精神上的共鸣与差异,让上海精神与温州山水在一座展园里编织交融。

山榕交错 万物共融

走进上海园,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形似榕树的大型结构体——共生穹顶。在这里,巨大的树冠形成展园的共生穹顶,为山林藤蔓和昆虫提供一处生态廊道,也为展园游客撑起一片绿意盎然的华盖。

“第一次实地考察时,我们就注意到了山脚两棵枝繁叶茂、气根缠绕的百年榕树,扑面而来的生命张力成为我们设计‘上海园’的起点。”负责这一项目的上海现代建筑装饰环境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助理兰晖告诉记者。

上海园所在的位置,曾是一个有着3米断崖的水泥搅拌场旧址。面对山体破碎等不利因素,设计团队没有刻意回避,而是让榕树结构成为缝合这片破损地貌的“生态织补线”:根系延展成为通达全园的动线,树干则转译为信息交互与智慧服务节点。

榕树是温州的市树,千百年来与这座城市相伴相生。它向上枝叶延展,向下扎根深壤,与温州人务实坚韧、开拓进取的精神不谋而合。“温州人行走四方,上海人汇聚八方,都是某种意义上的‘海纳百川’,我们希望借‘榕’喻‘融’,将两座城市的气质串联在一棵树上。”兰晖解释道。兰晖所在的设计研究院,既成功打造过温州城市新地标——“城市阳台”,又操刀过上海西岸梦中心沿江景观岸线提升,对沪温两地的深入了解,让团队在建设“上海园”上颇有心得。

结构之内,文化也悄然铺陈。共生穹顶下,“绒编奇境”“互动茧房”等空间将温州泰顺的“编梁桥”技艺与上海马陆的篾竹编,以及绒线编织的柔性纹理叠加演绎。两地的传统技艺被“植入”园林之中,以非遗工艺为骨,以现代技术为筋,实现“手工感”与“算法感”的并置。

茶咖交融 快慢生活

如果说,榕树是结构语言的起点,茶与咖啡的交汇则让园林拥有了日常生活的温度。上海园暗藏一条以“茶咖”为主题的空间游线,描绘了两座城市在生活节奏与感知方式上的差异——慢泡的传统茶讲究余韵绵长,快饮的都市咖啡强调提神高效。两种饮食文化背后,藏着两座城市与时间相处的方式。

展园中,“茶咖驿站”节点被有意安排在动线转折处,让人从绿意中短暂抽身,在香气与味觉中完成节奏转换。驿站建筑采用3D打印技术建构,外立面与崖壁融为一体,内部则配置互动屏幕,游客可扫码领取限定茶咖混搭饮品。这个设计意在让人停下来,为快节奏中的“慢”留下空间。

上海咖啡馆数量领跑全球,每天产生的咖啡渣可达十余吨。如何将这些废弃物转化为循环材料,是城市更新与绿色设计共同面对的现实议题。上海园“升咖花园”中的展架、种植容器与户外家具,大多使用咖啡渣回收再制的新型材料。新型回收材料的使用,完成了从感官体验到可持续理念的延伸,也让“咖”从饮品跃升为一种材料语言。

在另一端,文成高山茶、永嘉乌牛早等温州本地品类,也将搭配本土植物配置与茶艺共同展示。通过材料、味觉、空间体验等细节勾勒,上海园用一杯混搭饮品完成了对两种城市气质的隐喻回应。

山海织境 双城和鸣

温州是一座写在山海之上的城市,蜿蜒的丘陵、密布的水系赋予了这座城市生态骨架。上海则是平原铺展、结构紧密,由人工推动的秩序与逻辑构筑起现代都市的轮廓。地理上的反差,赋予了两座城市截然不同的生命节奏。

兰晖对温州的山海印象颇为深刻,此前在创作温州“城市阳台”时,每每站在瓯江边,远眺对岸秀美的山体,山水相依的诗意画面留给他无尽的设计念想。如今在上海园,这份灵感有了输出的机会。设计以“山海意象”起笔:一条水上步道连接引导游客从入口步入自然山体上的观景云台。水面上的行进,是一次象征性的过渡——从温州的山地自然,进入上海的现代建构。四大核心空间“水之庭”“森之庭”“云之庭”“境之庭”围绕生态、水文、气候与精神四个维度展开,分别模拟海、山、风与意的共生状态。

展园还将构建多层级的生境网络:上层是藤本植物与立体绿化系统,串联起“共生云顶”;中层为花木与路径结构,组织动线与节点;下层则嵌入湿地净化系统、水循环廊道与无土栽培技术,实现“自调节”的生态机制。城市治理思维贯穿其中,上海近年来提出的“千园工程”“口袋公园”“一江一河”计划,在这里被以设计语言转译:小尺度碳汇点、互动型节能地砖、智能灌溉与空气监测系统一一嵌入展园。

温州人自古择水而居,上海河网交错,两地居民都依水而栖。园中“鱼影水道”“阴生部落”“山岩王国”等场景通过植物肌理与空间曲线,唤起人们对水与生存的集体记忆。双城文化脉络通过湿地记忆与沿水生活巧妙传承。

如今,呼之欲出的上海园,将突破传统园林的静态概念。园中将没有固定的叙述者,只有漫步其中的行人,山为起笔,海是韵律,云作留白,树与风潜藏其间。榕树之下,一杯茶咖,行走山海间,上海园将着笔写下一段双城和鸣的当代表达。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