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英语科技翻译专业毕业生骆晓娟早早思考个人发展方向,结合专业特色和自身优势积极参与两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志愿者服务。在学院访企拓岗活动中,她抓住展现机会,最终顺利就业,成为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新员工。
以下是她讲述的就业故事:
在大学的职业规划课上,我就立志将个人发展与国家战略相结合。作为一名党员,我始终以“服务国家需求,展现青年担当”为职业追求。通过参与两届进博会,我深刻体会到会展行业在推动对外开放中的重要作用,由此确立了投身国家会展事业的职业目标。
求职前,我系统梳理了自身优势:作为英语科技翻译专业学生,我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语言优势;连续两年担任进博会志愿者的经历,使我熟悉大型国际展会运作流程,积累了外宾接待、危机处理等实战经验;作为校青年志愿者协会骨干和党员,我拥有优秀的组织协调能力和政治素养。基于此,我将求职方向聚焦于国家级会展平台,特别是服务国家战略的大型会展企业。
在外语学院的访企拓岗活动中,在辅导员的帮助下,我着重突出“英语科技翻译专业+进博会实战经验”的复合优势修改简历,重点展示了在进博会期间处理外宾接待、技术翻译等工作。带着这份简历,在学院组织的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参观交流中,我抓住了难得的求职机会。
我也曾广泛投递简历,很快发现这种模式效率低下,于是及时调整——精准定位,主攻国家会展中心(上海)等国家级平台,了解招聘岗位要求;简历突出“双线作战”经历——既展示在招商处接待VIP采购商的服务细节,又强调作为党员志愿者带领我校进博会“小叶子”圆满完成进博会志愿工作的领导力。我还主动联系国家会展中心(上海)的招聘老师,了解企业用人标准,在笔试准备环节加深自己对进博会和国家会展中心(上海)的理解。我先后通过国家会展中心(上海)的简历筛选和笔试环节,获得面试机会。
为展现专业素养,我为面试做足准备。比如重新梳理进博会相关知识以及国家会展中心(上海)的发展定位,结合进博会案例阐述“主场外交”的运营逻辑;总结经验,准备了属于自己的进博故事,既有服务一线时克服困难的时刻,也有成功协调重要采购商团体与展商对接的成功案例;此外,我还研读《中国展览业发展统计分析报告》,在面试中畅谈对“会展经济助推双循环格局”的见解。这些准备从初次面试到最终面试,都为我游刃有余应对面试官的各种问题打下了基础。我想,或许是源于亲身经历的见解,让我在一众优秀的候选人中脱颖而出,也让考官看到了一个既有专业深度又有实践积累的应聘者形象。
最终,通过层层筛选,我如愿获得了国家会展中心(上海)的Offer。回首求职路,那些在“四叶草”披星戴月的日子、反复修改的简历、多次面试模拟,都化作了成长的阶梯。而求职过程中对进博会越来越深刻的理解,也更加坚定了我加入国家会展中心(上海)的决心,在未来努力诠释新时代会展人的使命。
本报记者 易蓉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