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8日 星期二
上海最后一个公用电话亭入了戏 夺眼球在其次  给启发是首要 英雄的回响
第12版:星期天夜光杯/文艺评论 2025-07-06

夺眼球在其次 给启发是首要

——从曾在沪上上演的音乐剧《也许美好结局》原版获托尼奖说起

◆ 李立亨

美国戏剧领域最高奖项托尼奖近日揭晓,最大赢家竟然是——曾经在沪上演过的中文版音乐剧《也许美好结局》的原版。该剧2016年诞生于韩国首尔大学路,随后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巡演,此番斩获最佳音乐剧、最佳原创配乐、最佳音乐剧剧本、最佳音乐剧导演等6项大奖。

中文版《也许美好结局》2021年在上海上剧场首演。故事讲述两个被人类遗弃的机器人,相遇在未来的首尔。他们因缘巧合陷入恋情,接着就跟发明他们的人类一样,也要面对伤感与别离。

这个作品的成功,同时也反映出艺术创造力的两个本质性原则:夺人眼球、予人启发。

近年中国话剧也有部分作品,或在题材上面引人注目,或在呈现手法上面让人回味再三。

去年是老舍诞生125周年,北京的方旭与上海的何念两位导演,都在这之前一年,分别推出他们的改编话剧版《骆驼祥子》。方旭用十几个男演员演出台上三十几个角色,包括虎妞也由男性饰演。何念与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合作的版本,以骆驼“机器人”来强化作品的多维感。两个版本,都让人印象深刻。老舍想要凸显的“人究竟应该怎么活着”——则让观众在散场之后各自解读。

剧场创作的本质是什么?就是找到对的形式,去呈现对的内容。上面提到的中外佳作,都是找到最适合的形式,去呈现创作者想要展现的故事。

一千个人的心目中,就有一千种哈姆雷特。唯因如此,我们在走进剧场的当下跟之后,才会觉得心中有根弦被拨动。莎士比亚让这个犹犹豫豫的丹麦王子哈姆雷特说:“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剧场创作应该让人印象深刻,抑或予人启发,更是个严肃的问题。

所谓的得到启发,又是什么意思?那就是,当我们在欣赏文艺作品时,会想去发现创作者为什么要在这个时间点,选择这样一个题材,并以如此的形式来呈现?我们会去思考,会发现有些答案饶有深意。好的作品应该让我们发现自己,也发现别人。研究自己,也研究别人;而绝非仅仅止步于被赞美——尤其是礼节性的赞美。

戏剧创作者,怎么予人启发呢?早在半个世纪前,时任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的剧作家和导演黄佐临,曾在他那本至今仍有参考价值的《我与写意戏剧观》里,提出他对戏剧创作的10大要求:一、主题明确。二、人物鲜明。三、矛盾冲突尖锐。四、结构严谨。五、戏剧性强烈。六、语言生动(既生活,又提炼,并含有动作性)。七、潜台词丰富(不是一就说一,二就说二,而是充满想象余地,令人寻味)。八、艺术构思完整、独特。九、哲理性深高(不仅指一般的思想性,而是指时代的世界观、人生观,透过作家的心灵,挖到一定的深度)。十、戏剧观广阔。

我觉得黄佐临说的第七点“潜台词丰富”,尤其关键。夺人眼球的作品,坏就坏在他在一鼓作气地让我们瞪大眼睛之后,却总是经常性地“再而衰,三而竭”。从红极一时的所谓各类五花八门的沉浸式演出,让我们仿佛感受到一次又一次的雷电交加,之后,却无半点雨水落下。

俄国文学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说:“我唯一担心的是我明天的生活,是否配得上今天承受的苦难。”不管是展现生活与身处的时代,还是挖掘苦难或散发喜悦光芒,我们需要“配得上”我们投注了时间与精力的演出。我们要可以让我们得到启发的作品,越多越好!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