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今年暑假沪上首个“可看可玩可学”项目——2025上海教育装备博览会,6月29日至7月1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办。展馆内,众多专家几乎成了人工智能的发烧友,鼓励孩子在假期里与AI为伴,不要禁锢在刷题补课之中,要善于打造属于自己的智慧学习空间。
教师先要思维创新
在此次教育装备博览会上,110多家企业展示了各式各样的智慧学习应用场景,很多项目是直接为教师们开发的。然而,记者发现参观者中更多的是孩子。有专家表示,如果教师不能更快更好地转变成“智慧教学者”,又怎么可能培养出“智慧学习者”呢?
教师用AI备课、用AI布置作业,这是不是就是智慧教学?众多参展商和专家团队表示了质疑。他们普遍认为,人工智能不可能取代教师,但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首先要具备“新技术能力”,这样才能胜任教学。上海视熙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畅在推介展品时说,他们做了个场景,教师只要输入特定的内容就会生成相关的教学大纲,但并不希望教师们拿来照本宣科,而是要敢于与AI碰撞思想。
“人工智能不仅仅用来传递知识,它本身就具有认知和思维功能,是我们学习的眼睛。”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系主任顾小清说,要让孩子们用人工智能重塑学习过程,不是把学习“外包”给AI,而是用AI发展自己的思维。
家长不必“闻网色变”
暑假来临,不少家长在为孩子每天上多少时间网、对电子产品要作哪些限制而焦虑。在博览会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区,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家长的提问却集中于“会不会有副作用”“如何避免AI工具的双刃剑”等问题。对此,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说,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给教育带来巨大挑战,这就需要教育界、企业界乃至全社会一起来探讨研究,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究竟会有怎样的巨大进步,一方面既要让它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另一方面又要避免AI的不当应用可能会给教育伦理和学习带来的问题。这次博览会就是要让企业提供一些解决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方案,同时也要让更多的学校展示他们利用AI提高教育效率和质量的案例。
“在人工智能时代,整天刷题会变得毫无意义,这些题目一般的机器都会做。”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认为,数字空间将提供未来50%的工作,所以孩子们爱玩游戏并没有什么错。对于一些家长动辄要求孩子“禁游戏”甚至“禁网络”,专家们并不赞同。浦东新区张江高科实验小学校长陈飞说,AI改变的是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学校和家庭都应该让每一个孩子的好奇心在AI的土壤里生根、发芽、开花。 本报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