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纯蕾
热浪说来就来,难免心浮气躁。最烦垃圾电话。不巧,这阵子垃圾电话极多,啰唆起来花头经极透。
“您的快递即将于几时几分为您派件……”日期和地点全无交代,更不要提商品信息了。要猜盲盒的意思吗?
“为了避免打扰您休息,您的快递已于今天早晨7时35分送达家门口,请问您收到了吗?您可以说‘已收到’或‘还未去拿’,您请说……”先斩后奏了,还要进一步坐实。
“需快递员上门派件,请按1;需要放快递柜,请按2;需要放驿站,请按3……”这不是收件信息里都有吗?
电话那头的AI耐心十足,但凡这边不曾明确表态,它便会一遍遍来电,非要获得你的首肯或答复不可。有些时候,明明快递员已经在电梯口抛物式投递了,AI电话还在穷追不舍地请你回复,仿佛这是一个不得不完成的KPI。
我对这些AI来电,最大的不舒适感来源于逻辑,逻辑上的冗余。仔细想想,这些流程本不必发生,也无需存在。当你填写收件地址和备注时,当你遇到问题给快递小哥打电话沟通时,一切都已办妥。何苦还要人工智能来一番程序化的明知故问。人类用AI为生活赋能,用AI促文明进步,决计不是要用AI来“复活”繁文缛节,让简单问题复杂化。
不过是两三年的光景,生成式AI大模型“席卷”全球,各类工作和生活场景都未能“免俗”。有人担心未来饭碗会被取代,有人期望少干活多赚钱。果真如此吗?芝加哥大学与哥本哈根大学两位经济学者对记者、教师、客服和软件工程师等职业2.5万名员工和7000家雇主的调查数据,给出了一个现实又冷淡的答案:AI帮你省下了时间,但你的时间还是属于工作,大多数人只是把AI节省下来的时间用在了别的工作上。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在不必要的场景大量使用AI,制造新的冗余,那真是一件细思极恐的事情了。AI的功能千千万,“AI驱动冗余”千万使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