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3日 星期四
风光好(中国画) 弦外 古典乐未来会更美好 夏日到朱家角来看雨 人生自定义 “最鲁迅”的王老师
第14版:夜光杯 2025-07-01

人生自定义

颜萍

女儿早恋了。离十八岁还有九个月。

当我知道这个消息时,内心出现各种对话,试图消化、接纳或者阻止这个现实:“思想行为都还不成熟的年纪不会有好结果的。”“青春期需要来自异性的欣赏。”“高中谈恋爱,学习成绩肯定搞不好”……内心的纠结就像麻花在油里炸了又炸,烫手又易碎。这是一个敏感的年纪、敏感的阶段,怎么说、怎么做都有可能引来麻烦。更年期遇上青春期的故事就这样上演了。

前段时间,因为女儿沉迷手机,我和她发生了激烈的争执,焦点在“自由和信任”。女儿认为,收手机意味着限制了自由,双方失去了基本的信任,如果对孩子连基本的信任都没有,基本的自由都不给,还谈什么爱的教育?孩子岂不是你的工具?话糙理不糙。我提出每天限用一小时。女儿不认同。其实,之前也有所限制,但她有突破限制的种种办法,很容易就破解了密码,废除了我的限制软件,或者让手机恢复出厂设置,最后等于我的诸般招数“无济于事”。现在,她罪加一条:因为不平等、不信任,所以处处限制,孩子是一台任人摆布的机器吗?一连串的考问让我有些汗颜。最扎心的就是“人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的灵魂之问。

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这是一个“世界之问”,我一直认同一个观点:人活着本来是没有意义的,我们要赋予人生不同的意义。既然人生是自我定义的,那我能替代她吗?阻止她恋爱,阻止她的社交?即使绑住了她的手脚,能绑住她的灵魂吗?我们一直把纪伯伦的诗挂在嘴上,“你的孩子,并不是你的孩子……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而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我一直自诩是开明的家长,看起来深谙育儿哲学,可真的有事来临时,却无法摆正位置。孩子小时,家长权威还管用,而如今,十八娉婷,羽翼丰满,思维活跃,知识储备远超过你,在信任和自由面前,她力挽狂澜,据理力争。

冷静下来想,我的目的无非是让她心无旁骛地学习。没收了手机,是不是就一定能达到目的?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无非是希望她考个好大学、有个好未来。那么,有了手机就考不上好大学,没有好未来了吗?未来不知,乾坤未定,人生的路需要自己走。于是,我放弃了对手机的管制。还她自由身,给足信任感。至于早恋,我也放弃了纠结。还她一个独立的灵魂。

好在我写下此文的前一个星期里,她告知我分手了。很好,把心各自安放,精彩生活继续。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