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云平
去过很多古镇。有朋友问我对其中的哪一座印象比较深刻,我觉得原属南汇,现隶浦东新区的下沙镇也算一座,因为它是本该兴荣,却已式微的古镇,如果好好规划修整,定能重新惊艳世人。
下沙古镇是上海成陆最早的地区之一,建镇千年来至少有过三个令人瞩目的文化闪光点:其一为鹤文化闪光点。三国时东吴大将陆逊曾在下沙鹤窠村放养过珍贵的丹顶鹤,北宋科学家沈括在其名著《梦溪笔谈》中说:“鹤惟鹤窠村所出为得,余皆凡格”,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及后来的文人墨客流连下沙时,亦会在各类作品中提及那鹤的美丽,由此形成的鹤文化影响深远,上海轨交16号线鹤沙航城站名中的鹤沙就与之有关,其还成了下沙镇的别名。
其二为家文化闪光点。下沙镇王楼村是现代翻译巨匠傅雷的诞生地,他曾翻译过巴尔扎克、罗曼罗兰等法国名家的大量名作,所著的《傅雷家书》是写给儿子傅聪的书信摘编,内容涉及诸多方面,由此给下沙,也给中国父母留下了一部极好的家庭教育范本。
其三为游文化闪光点。下沙是旅行家潘德明的祖籍地,上世纪30年代他秉持“雪东亚病夫耻”“以谋世界上之荣光”等信念,或骑车或徒步,历时八年做了引起轰动的环球40国之旅,其间会见了20多位国家元首和文化名人,积累了大量的珍贵资料,他也成了下沙的名片。
然而世事无常,随着海边的滩涂芦丛趋于荒凉,以及各种环境的改变,仙鹤已不见了踪影;而随着家书的作者故人西去,游走世界的旅者离世渐远,如今的下沙古镇渐渐悄无声息。我此前去游画,只见房旧路破,灰蒙蒙一片萧瑟凋零,甚至连镇名与地位都不保,属了航头镇,著名的“下沙烧卖”也难觅踪影。
倘若围绕曾经的文化名片好好做文章,下沙镇或许能重返辉煌,甚至成为网红打卡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