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宝商户在吴小龙的带领下学习英文
张逸秋在古镇钟楼广场体验区为游客展示非遗漆扇制作
本报记者 叶 薇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在闵行七宝古镇经营扎染艺术工作室的张逸秋,参加了古镇的“簪花巡游”活动,把藏在巷子深处的小店以流动点位的形式开到了古镇街头,在钟楼广场开设的非遗漆扇体验区,现场教游客用流动的彩漆晕染山水扇面。
这一尝试的背后,是七宝“靠蒲”城管工作站的穿针引线。如今,在七宝古镇很多商户心中,大事小事都去工作站微信群“@”一下,成了一项共识。
为商户贡献“金点子”
张逸秋的父母是七宝古镇的老商户,留学归来后,她决定回古镇创业,以主理人身份开设了一家布靛染艺工作室,“感觉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对传统文化、非遗技艺感兴趣。古镇的人气也很旺,所以我想试试看”。
张逸秋还是古镇青年路“路管会”的工作人员。“五一”前,她参与了古镇“簪花巡游”活动的策划,收集了不少商户的意见。
简单说,“路管会”就是政府引导、商户共同参与的一个自治小团队。
“就是自己管理自己,让大家都能聊聊家常,提提建议,一起让街面更有序、更漂亮。有商户提出经营上遇到问题,我们整理、归纳,及时反映给城管部门,帮我们统一协调。目前,我们青年路的沿街店铺已全部加入‘路管会’。”
张逸秋介绍,“前段时间,有商户反映,街面道路有部分台阶磨损比较厉害,可能有安全隐患,我们就在微信群及时向城管或者党群服务中心反映,帮忙协调解决,而不用我们自己去找路政部门。”
有些商户想让自家的铺子走出小巷,提高经济收益。古镇党群合力,汇聚起含非遗、文创、特色小吃在内的几十家商户,将商品以市集摆摊的方式送到了周边社区。
“过去大家对城管的印象可能跟执法、处罚紧密相连,但当我作为商户开展经营后,我发现他们更重视服务。他们到店里检查时,还会给我们提供一些经营上的金点子。比如,他们建议要把非遗文化和年轻人喜爱的文创载体结合起来,像我们的扎染技艺,可以做成帆布包、冰箱贴等。”
如今,张逸秋又有了新身份——古镇非遗文化党支部书记,新的身份也激发了她全新的动力,她正积极带领着其他商户提升古镇文化体验感。
变诉求为课程送上门
“明明东西物美价廉,我们却介绍不来,只能靠手机翻译软件,手机递来递去很不方便”“说个价格还得按计算器”“外国客户很多,我们想学英语,不知道怎么学。”……
作为闵行区的历史文化名镇与旅游热门景点,七宝古镇每天要接待超过3万人次的游客,其中国际友人的身影也越来越多,而跟外国游客的交流障碍就变成了古镇商户的软肋,因此不少商户都向自己所在的吴宝街区党支部提出了自己的需求——想上英语课。“直接开口交流,能做成一笔生意就是一笔”,是古镇商户们的共同诉求。
需求一提出,七宝镇综合行政执法队支部副书记吴小龙自告奋勇为商户上英文课。
“来,大家跟我念——I can give you cheaper,我可以给你更便宜的价格。”课堂上,毕业于英文专业的吴小龙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将英语教给商户,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这些交流技能。在提供英语培训的同时,执法人员还为商铺带来了关于跨门经营、垃圾分类、食品安全等各方面的法律法规宣传,通过生动的案例解析和面对面的咨询服务,让商户们深刻理解合规经营的重要性,并为他们提供精准、专业的指导。
让外国友人认识中国,从古镇烟火气开始,商户们能开口说英语,也能让七宝古镇符合越来越“国际化”的市场需求。
吴小龙介绍,后续,这堂特殊的英语课还将继续开展,以商户们的实际经营场景作为课程制定的方向,以商户们的实际需求作为课程安排的标准。
把“直通车”开到街镇
在上海三百多万的经营主体中,近九成是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这些经营主体量大面广,它们可能是新能源汽车中的一颗螺母,也可能是街头咖啡店的一杯卡布奇诺,看起来不起眼,但对这个城市而言又不可或缺、无可替代。他们是畅通经济循环的毛细血管,更是吸纳劳动就业的大江大河。
“今年,上海把街镇营商环境列入攻坚突破任务,核心就是两个字:赋能,更好地为基层赋能、为街镇赋能。”市发改委副主任陈彦峰在昨天举行的“加力提速推进2025优化营商环境十大攻坚突破任务”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要把政策解读的“直通车”开到街镇,把服务企业发展需要的资源牵引到街镇。市区合力激活城市街区烟火气,积极发展活力街区,对店招、外摆、户外餐饮、夜间经济等业态,优化审批流程,制订合规指引,落实包容审慎监管。
市城管执法局局长张永刚介绍,全市城管执法系统围绕优化营商环境,加大特色经营活动支持力度,服务支持集市、夜市、外摆位等规范有序发展。“接下来,我们将对商业配套不足区域或者市民确有需求的合理增设一批设摊点位;根据季节变化和节庆活动等特点,在地标性夜生活集聚区、水岸夜生活体验区、文化集聚区等合理拓展和优化设摊开放区域,有效平衡好烟火气和环境秩序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