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0日 星期六
携手共进:中俄交流的多彩画卷
第14版:新民环球 2025-05-09

携手共进:中俄交流的多彩画卷

俄罗斯音乐家在中俄新春音乐会上表演 本版图片 IC

中国消费者选购俄罗斯进口商品

俄罗斯青年学习中国书法

俄罗斯女子穿着中国传统服饰

文/本报记者 齐旭 王若弦 吴宇桢 实习生 晁晶

如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似伏尔加河宽广深沉。回顾历史,中俄人民用鲜血和生命凝结的深厚情谊,成为两国世代友好的不竭源泉。今天,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正向更高水平、更广维度迈进。

从当年苏联援华156项重点工程到今天2448亿美元双边贸易额,从俄罗斯农产品受中国消费者青睐到中国手机等畅销俄罗斯市场,中俄合作造福两国人民。

俄罗斯青年在哈尔滨的中央大街上品尝正宗的马迭尔冰棍,中国游客在圣彼得堡的涅瓦河畔沉浸于如诗如画的风光,中俄学生在教室里热烈讨论学术问题,两国艺术家在舞台上携手用音乐和舞蹈传递共同的情感……这些故事正是当前中俄交流的缩影,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串联起两国人民的友谊之链。

经济合作日益密切

汪瑾卉是上海大学全球问题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俄罗斯正是她的研究对象。但早在2016年,还是学生的她就穿梭于中俄间各种学术会议、贸易洽谈活动提供口译服务,让她早早有机会近距离了解和见证中俄愈发紧密的经贸关系。

“早些年,这些活动涉足的往往是化妆品、纺织品、食品行业。即便有医疗美容行业的活动,谈的也是脱毛仪等小型便携设备。”但这些年,类似活动涉及的行业明显丰富得多,商品交易的单价也高得多。“生物工程、医疗器械、航天通信……俄罗斯客户对中国市场的需求已经从以前的小商品、快消、轻纺工业,升级拓展到了科技含量更高、技术门槛更高的领域。”

在汪瑾卉看来,这固然可能与俄乌冲突后俄罗斯遭遇制裁有关,但“中国制造”的高性价比和硬实力也是实打实吸引俄罗斯客户的重要因素。她发现,俄罗斯客户已经不满足于单纯“买买买”,而是纷纷来华招商引资,期望同中国企业开拓更多合作领域。

以汽车产业为例,如今在俄罗斯市场,哈弗、奇瑞、长安、吉利等中国品牌最受欢迎。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系分会数据显示,2024年俄罗斯从中国进口整车数量为115.8万辆,同比增长约27%。2024年一项调查显示,约47%俄罗斯潜在购车者表示考虑购买中国汽车。俄罗斯企业也与中国车企积极合作,针对俄罗斯消费者的需求痛点,合力打造符合俄罗斯乃至更多俄语国家市场需求的车载娱乐信息驾乘体验。

与此同时,中国消费者对俄罗斯“战斗民族”的硬核印象,也因为2016年杭州G20峰会期间俄罗斯总统普京带来的一桶“古斯托夫”冰淇淋,变得柔软和甜蜜起来。如今,这段中俄“甜蜜情缘”仍在续写。数据显示,俄罗斯今年3月向中国出口的冰淇淋价值95.1万美元,为近四年来最高水平。

中国保持俄罗斯第一大贸易伙伴国身份已连续15年,是俄罗斯第一大机电产品、汽车进口来源国,俄罗斯则是中国原油、天然气第一大进口来源国。即便是在外贸领域遭遇挑战的情况下,2024年中俄贸易额依旧再创新高,达到2488亿美元,增长1.9%。

用中国驻俄罗斯大使张汉晖的话来说,面对动荡变革的世界政治格局和深刻变化的国际贸易环境,中俄两国贸易结构持续优化,重大项目顺利推进,省州之间频繁互访,企业合作意愿高涨,呈现出双向奔赴的良好态势,为双边经贸合作注入了新动力。

俄罗斯出口中心总经理尼基申娜也期待俄罗斯企业更加努力挖掘中国市场的潜力,俄中继续务实合作,携手推动经贸合作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发展。

人文交流双向奔赴

对俄罗斯人而言,走进剧院是一件庄重的事。5月1日,他们盛装打扮,仪式感满满地踏入古老的圣彼得堡马林斯基剧院,一部来自中国深圳的原创舞剧《咏春》即将亮相。“感谢你们带来了如此美妙的艺术!”这部展现中国功夫与舞蹈融合之美的作品赢得了俄罗斯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至此,《咏春》在俄罗斯的6场演出圆满收官。

2024-2025年是中俄文化年,除了有《咏春》这样的中国艺术作品“走出去”,也有俄罗斯的艺术作品“走进来”。4月29日,中央歌剧院与俄罗斯艺术家携手打造的世界经典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在中央歌剧院剧场上演。俄罗斯文豪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是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巅峰之作,而后被俄罗斯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改编为歌剧。如今,这部文学音乐双经典作品跨越时空,在中国舞台绽放着蓬勃的生命力。

中俄两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璀璨的文化,人文交流对增进两国人民友谊有着重要作用。互办主题年已经成为中俄人文交流的优良传统,也是两国关系发展史上的特色和亮点,受到两国人民普遍欢迎。

越来越多俄罗斯人爱上了中国文学和中国电视剧。从春秋时期的《孙子兵法》到当代科幻小说《三体》,中国文学作品在俄销量显著增长。俄罗斯汉学家、莫斯科大学亚非学院副教授谢梅纽克表示,中国文学在俄罗斯越来越受欢迎,俄罗斯读者对中国古典文学兴趣浓厚,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译作的需求也不断增长。一些中国电视剧走红俄罗斯,大批俄罗斯剧迷在社交平台“催更”。

俄罗斯的艺术作品也在中国舞台大放异彩。《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等芭蕾舞剧带来原汁原味的“俄式美学”,《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俄罗斯经典文学作品改编的话剧、芭蕾舞剧、音乐剧令人耳目一新。很多中国人也有着浓厚的俄罗斯文化情结,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听柴可夫斯基的音乐,朗诵普希金、叶赛宁的诗歌,阅读托尔斯泰的文学作品……

在上海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副研究员孙祁看来,近年中俄人文交流呈现几大特点:一是合作机制建设成效显著。中俄文化年举办一系列接地气、连民心、有热度的人文交流活动,为中俄友好世代传承、两国人民相知相亲注入新动能。二是合作领域覆盖全面。中俄人文合作逐步扩展到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旅游等诸多领域,特别注重青年交流,支持青年创新创业、开展志愿服务等。三是合作内涵丰富且形式多样。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表示,俄罗斯人对学习中文兴趣浓厚,以语言教学为代表的教育合作在两国人文合作中占据特殊位置。随着俄罗斯“汉语热”持续升温,中俄旅游合作也不断升温。俄罗斯经济发展部预测,到2030年两国相互旅游流量将增长至少5倍。

孙祁认为,人文交流是中俄积极践行全球文明倡议的实际行动,顺应国际社会增进文明对话交流、促进文化繁荣发展的客观需求,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

年轻人书写新篇章

在中俄交流合作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俄罗斯青年在中国书写着自己的故事。从音乐创作到视频记录,从留学生活到跨国工作,他们以独特视角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的中国。

“我爱中国,中国文化让我着迷,春节的鞭炮让我欢喜……”俄罗斯外交学院大四学生波琳娜用一首充满真挚情感的中文歌曲表达她对中国的热爱。今年年初,波琳娜参加中俄建交75周年短视频大赛,从100余名参赛者中脱颖而出,斩获一等奖。“虽然我没去过中国,但这一直是我美好的愿望,现在我终于可以去了。”

大赛评委、俄中友好协会第一副主席、中国“友谊勋章”获得者库里科娃感触颇深:“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俄罗斯各地有如此多不同年龄的人对中国感兴趣,愿意研究中国及其文化历史。”她希望,两国在文化领域的良好互动能长久持续。

在北京留学的俄罗斯学生柯亦兰则正在亲身体验中国文化的魅力,从春日赏花到胡同漫步,从品尝美食到探寻历史,她在社交平台分享她的北京生活。中国驻俄罗斯大使张汉晖去年表示,在中国高校学习的俄罗斯留学生已超过1.2万人。这一数字还在持续增长,见证着两国教育合作的不断深化。

中国的魅力也让许多俄罗斯年轻人选择在中国长期生活。2019年起,俄罗斯视频博主伊莲娜通过镜头向世界展示中国边境小城珲春的独特魅力。随着“China Travel”掀起热潮,伊莲娜的视频让全球观众感受到地道的中国烟火气。

另一方面,更多中国人踏上俄罗斯的土地。俄罗斯旅游业联盟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赴俄游客达84.8万人次,是2023年的4.2倍。除莫斯科、圣彼得堡外,摩尔曼斯克、新西伯利亚、伊尔库茨克等城市也迎来更多中国游客。

俄罗斯媒体发现,前往俄罗斯的中国游客正发生变化。“年轻而精力充沛的自驾游爱好者来了,带孩子的中国家庭喜欢质量高、服务好的项目,另外还有参加各种活动的旅行者。”在俄罗斯旅游业者看来,赴俄中国游客不仅开始年轻化,而且变得更加独立自主,不再满足于购物,而想更深入了解俄罗斯文化。他们不仅是观察者,更是参与者;不仅是文化体验者,更是友谊传播者。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中俄持续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将为新时代中俄关系发展注入新活力。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