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虹
十多年前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我驱车离开工作多年的南京军区空军大院,正式结束了军旅生涯。在回望大院的一瞬间,我忽然泪目,其中既有对绿色军营的留恋,更有一种莫名的遗憾。
军中服役多年,从一名士兵到正团职空军上校,个人似乎在不断成长进步,但心中始终有一种说不出的缺憾,是什么呢?在离开军营的瞬间,我猛然明白:自己只是一个吃了几十年和平饭的老兵。记得当初入伍时,曾默念“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来抒发自己报效国家的雄心。但此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虽然常年在部队工作,甚至还经常在指挥所值班,但从未面对真正的硝烟战火。当然,这是莫大的幸运。
离开军营的那个周日,我遇到两个颇具诗意的场景:车行至中山门时,一行信鸽从上空飞过,清脆的鸽哨声不绝于耳。车刚开上高速公路,便遇上一支迎亲车队。第一辆车上一个肩扛摄像机的小伙正对着后面车头装饰着鲜花的车子录像。我无法看到车内新郎、新娘的神情,但我想,在这个风柔日暖的春日,怀揣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他们一定带着幸福的微笑。
我顿时觉得释然。能够让祖国和人民沐浴在和平的阳光里,惠风和畅、天朗气清、信鸽南飞,这不正是军人的职责所在、期望所在、贡献所在吗?
紧张的军营生活离我远去,都市里平稳的工作生活让自己有了几分失落和不安。人总是这么矛盾:忙碌时渴望恬静与安详,而一旦置身企盼已久的恬静安详的生活,却又感到乏味、焦虑和莫名的烦躁。
于是,我抬起头,眺望云诡波谲的台海上空。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撰写了一篇呼吁两岸建立军事互信的时评,试着投给报纸,不久就刊用了,后来便成了这家报纸的常客。十几年间,竟然发表了三四百篇时评,并且先后结集出版了《和平的眉角——世界大局下的两岸关系透视》《和平的守望——世界大局下的两岸关系扫描》,近日,《和平的捍卫——世界大局下两岸关系观照》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正式出版。
我的恩师刘海贵教授曾评价我的作品“嗅觉灵敏,善取题材,一题一议,不枝不蔓,言深意远”;南京大学台湾研究所崔之清教授认为“作者聚焦关乎东亚和两岸战略格局的热点议题,及时、敏锐、严谨、准确地展开事实和学理研究,提出中国学人的独立论述,为中国大众发声,拆穿美日等国诬枉不实的论述及其遏华图谋……”我清醒地知道,这些褒奖之辞实际上是鞭策。
和平从来不是历史的馈赠,它需要每一代人用智慧与勇气去捍卫文明的成果。作为一名老兵,我曾用枪杆子捍卫两岸和平;作为一名百姓,我愿用笔杆子保卫两岸和平;而作为一名两岸关系学者,我愿在战鼓与鸽哨之间播种永恒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