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0日 星期六
海港期待主场擒“牛” 职业体育,“整活”是必需? 箭矢破空  百步穿杨
第11版:文体新闻/体育 2025-05-09

职业体育,“整活”是必需?

F1开走“娱乐化”路线引发热议

“想要玩转职业体育,会‘整活’是重要的基础。”曾担任NBA总裁多年,一手将一个并不为太多人知晓的联盟带出泥潭的大卫·斯特恩生前,曾留下过这样的话。如今,不仅他的继任者萧华始终努力实行着前任的话,继续让NBA这块招牌不断吸金,在许多人眼里“只会花钱,不会赚钱”的F1,似乎也开始走“娱乐化”路线。

早前结束的迈阿密大奖赛上,玩具厂商花费巨资为车手打造的积木赛车,成了赛道上一道别样的风景(见上图 派道客 供图);各大车队的维修间里,站着不少家喻户晓的影视明星;为冲刺赛挥动格子旗的,是主办方请来的,即将为F1主题电影配唱主题曲的女团成员;甚至连汉密尔顿等看起来沉稳严肃的车手,也开始在T台上展现与众不同的一面……难怪不少老车迷感叹:“20年前车迷关注的是引擎效能和车手技术,现在的新车迷,更想了解皮亚斯特里和安东内利穿什么品牌的衣服。”

其实,“体育娱乐化”算不上什么太新鲜的概念,很多人都明白,赛事就是“表演”的一种。如今社交媒体等新兴传播方式的出现加上现实情况带来的压力,让NBA、F1等高度职业化的联盟不得不放低身段。所谓“存在即合理”,既然不会触碰底线,又可能拿到“名利双收”的结果,那么让职业体育赛事加速走向“娱乐化”,也没什么不能理解的。

自从伯尼隐退,自由媒体集团入主,F1就不再是曾经那个高冷到让人难以接近的联盟。这几年,除了在赛道上的竞争,F1将触角伸向了更多领域:玩具店能够看到积木拼装的赛车模型、服装店里有车手穿着同款装备的人形立牌、大银幕上能看到关于车手和车队的大电影、荧屏上会播放F1的纪录片、手机的App曲库里,能找到F1的各类背景音乐……现阶段,“职业体育娱乐化”带来的好处,正显现得越发明显,也成为不少其他赛事学习模仿的对象,这样的情况,本身就能说明很多问题。

F1“娱乐化”的成功,也给国内的体育赛事带来不少启迪。“职业体育娱乐化”成功的前提,是赛事品牌已经积累了足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并且有较为完善的商业开发模式和监管制度,这些或许也是现阶段,中超、CBA等国内热门职业体育赛事品牌,亟待提高和完善的方面。

“生意要做成,先得打开门”,有着75年历史、已经高度职业化的F1用这句商业管理学上的经典理论“华丽转身”,用“娱乐化”的操作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既然成功的例子已经出现了,留给国内从业者的任务,便是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各家职业体育联盟一步步转型,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报记者 陆玮鑫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