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欢
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这些年,在上级拨付、部门帮建、社会捐赠的基础上,上海建成了1300多家农家书屋,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载体。
但建成不等于用好。一些农家书屋在现实运营中陷入资源闲置、利用率低的困境。个别农家书屋甚至锁门拒客,有检查时才开一下门;还有的开放时间不符合村民习惯,影响作用发挥。“重建轻管”的根源,在于没有充分正视农家书屋“为谁建”“谁来建”“建了干啥”等问题。开放式共建、共治、共享的农家书屋如果不够接地气、建设时没有充分重视村民实际需求,后续管理就会变得软弱无力。
如何做到“屋”尽其用,让馥郁书香浸润群众心田?上海正在不断创新管理和使用模式,解决农家书屋“有人来读”和“读得好”的问题。崇明区长兴岛梦麟书房的管理模式就有很多可取之处。书房主理人徐赐阳与朱颖夫妻俩在崇明岛扎根十年。从2023年3月开始,每周一场读书会,他俩当领读人,带读《诗经》《飘》《双城记》等中外经典,也读《寂静的春天》《一个长江:从雪山到海洋》等生态环保作品。除此之外,遇到节日节气等重要节点也会举行读书会,几乎场场爆满。每期读书会还配上特色活动,比如带领大家学着用唐代“花蜡相融”技艺制作古法香膏,或用废弃咖啡渣作环保画等。
梦麟书房的实践充分说明,农家书屋要走出一条可持续之路,个性化是关键。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实际,建设不同风格、不同形式的书屋,最大限度吸引阅读者。比如,青浦区的和睦村农家书屋“近水楼台先得月”,附近奥特莱斯客流多,书屋也成为游览休闲区,推出“书换咖啡”活动;朱家角镇“薄荷香文苑”推出研学、夏日音乐会等多项活动,打造“疗愈新地标”。
上海有丰厚的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资源,完全可以以此为依托,广泛开展各类“阅读+”文化活动,让农家书屋既有书本香,也有烟火气,既是农村居民和返乡创业青年的日常会客厅,也成为周末市民游客的文化休闲地。如此一来,农家书屋才拥有了“千屋千面”的灵魂。“动起来”是基础,“活起来”是关键,“火起来”是目的。第30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又有新一批“农文旅学研”融合的乡村阅读新空间入选第二批市示范性农家书屋。功能融合,一屋多用,让更多农家书屋成长为适宜当地产业发展的最佳形态,真正成为“黄金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