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娜
“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绿蒲涵白芷。”江南的春天总在细雨中苏醒。此际,茶山浮动着嫩绿的云,采茶女的竹篓里盛满新芽,沾着露水的茶叶在掌心舒展,恍若春的脉络。恰留下此春风光,宜煮水烹茶。
有人爱明前茶,明前之时,茶得天地清明之气。草木之精,经千年演化,焕发新生。老茶客偏爱雨前茶的“烟火气”,雨水生发,春寒淬炼,叶片肥硕,氨基酸与茶多酚达到完美平衡。这也正如明代许次纾《茶疏》中记载:“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茶味如同人生际遇,不宜太迟,不宜太晚,不偏不倚,正是时候。
晨起煮水,玻璃杯中茶叶一旗一枪渐次舒展。青花瓷碟里摆着五瓣梅花形的枣泥山药糕,蒸笼里小笼包的褶子收着十八道心事,小馄饨里碧绿的荠菜馅儿,混着茶汤氤氲的水汽。在评弹声里,品着一杯茶和几道小食,听着千年的吴侬软语,琢磨着风月无边。好茶好食,让文字的苦与茶叶的回甘、糕饼的香甜在舌底交融。
文人有书香的雅集,山野有山间的茶食滋味。皖南人家的竹筛里,刚采的香椿嫩芽和鸡蛋同炒,嫩黄紫红,颜色煞是好看;苏浙的青壳螺蛳佐以黄酒,嗍出春水的鲜甜。大自然赋予的茶食,正是汪曾祺笔下“粗茶淡饭”的况味。
四季轮回,茶食始终在时光里流转。从嘉木英华到如今融合山海的茶宴,中国人总在茶汤里寻找着天地至味。千羡万羡西江水,云外客,露华香,这些年茶的心事,都化作了舌尖上的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