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8日 星期日
日日是好日 芙蓉花与鱼眼睛 低碳不是“做人家” 午夜列车 事事皆工作 会与不会之间
第11版:夜光杯 2025-04-03

会与不会之间

施之昊

墨海楼藏墨主题展,印象里已经办了四五次,每次都有不同的惊喜。展厅里有诸位名家为楼主题写的书法,大多书“墨缘”二字。我回来后想想,缘分可能是来自某种偶然性,上帝在这个问题上大概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至于能否坚持,就看各人了。

本来想认真看一下展览,并写一篇关于古墨鉴赏的文章。后来自己掂量了一下,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和眼光,还在香港买到过假墨,所以写出来也是隔靴搔痒。但是另一个想法又接踵而来。二十年来,我到各大博物馆看古代书画展览的同时,都会顺便看看其他门类的文物,时间长了对这些文物也有了一种似懂非懂的“感觉”,我称之为“会与不会之间”,我觉得这种感觉很好,遂请篆刻家为我刻“会与不会之间”印,作为闲章。写字画画作为我平时读书之余事,因缺乏长期训练,很难说自己“会”,但总有几分艺术上的“感觉”,所以作品上用这方闲章应该十分贴切。

诗词我是不会写的,但是读了一点古诗词,总有一点“感觉”,也算“会与不会之间”。网上看到几位朋友写的诗,不管是绝句还是律诗我都一一读过,总想品评一番,也尝试分出伯仲。我想起白居易、李商隐的诗,也想起杨万里、陆游的诗,再看看龚自珍、朱彝尊的诗,对照着朋友圈里见到的,我就大约能分辨格调,评出高下。这个过程中我体会到唐代及之后各个时代诗风的不同,也大致能看出朋友们写的诗之所本,找出脉络,并且体会到“取法乎上”的道理。

看京剧有很长时间了。我知道票友就是自己会唱,戏迷则是喜欢看而已。我属于听多了自己就能唱的那种人。就像人家看日剧、韩剧时间长了,就也会讲日语和韩语一样。我觉得自己的方法比较正确,包括咬字和声腔都把握得比较准。不过若进一步要求,不会拉胡琴,但至少要能打板,以前在逸夫舞台听戏,喜欢坐二楼楼座,看到楼下总有人在听戏的时候,和着节奏在座位上打板,时间长了我自己也学着,现在基本能把原板、慢板等板式的节奏掌握,不过有时也会出错。这大概是另一种“会与不会之间”。

还好自己没有做“专家”,那要钻进去,我并没有这股劲。好在自己喜欢的领域都是自古以来文人之闲情偶寄之所在,想起古人所云“不读无用之书,何以遣有涯之生”。这样,“会与不会之间”这个理论也有了依傍。齐白石说画画“不像则欺世,太像则媚俗,贵在似与不似之间”。

我说生活之爱好,太会则执迷,不会则无趣,贵在“会与不会之间”。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