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7日 星期五
人民城市  何以上海 让城市更美好  让人民更幸福
第2版:要闻 2024-11-02

让城市更美好 让人民更幸福

——写在人民城市理念提出五周年之际

本报记者 屠瑜 见习记者 陈佳琳

金秋时节,漫步上海杨浦滨江,微风中能嗅到淡淡的桂花香气。这条总长约15.5公里的岸线,被称作“世界仅存的最大滨江工业带”。2019年1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杨浦滨江考察时,首次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2022年10月,人民城市理念写进党的二十大报告,成为新时代我国城市建设发展的行动指南。

五年来,上海始终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把人民城市理念贯彻落实到城市发展全过程和城市工作各方面,让城市更美好,让人民更幸福,着力打造人民城市理念最佳实践地,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篇章。

“一江一河”铺展新画卷

上海因水而生、依水而兴,黄浦江和苏州河是上海的两条母亲河,承载着这座城市的过去、发展与未来。曾几何时,“一江一河”两岸遍布密集的船舶与起落的吊车。机器轰鸣,造船、纺织、发电厂、水厂等相继兴起,中国近代工业从这里起步。

时代更迭,沿岸工业繁华褪去,滨水空间经历蜕变重现生机。上海先后实现了黄浦江核心段45公里岸线、苏州河中心城区42公里岸线贯通,一幅黄浦江与苏州河沿岸的新时代崭新画卷徐徐展开。

沿着杨浦滨江岸线一路前行,架设在江边的水厂栈桥搭配红砖色调,营造出温暖的时间感;上海制皂厂在保留原有工业建筑结构的基础上,改建为蒸汽朋克风的咖啡馆……杨浦滨江从昔日的“工业锈带”华丽转身,成为市民宜乐宜游的“生活秀带”。市民张海佳住在上水居民区,离杨浦滨江约5分钟步行路程。她说:“我自小在黄浦江畔长大,那时江边遍布厂房,什么都看不见。如今每到傍晚,就能看到三三两两的市民在江边遛弯。” (下转第2版)(上接第1版)

随着“一江一河”滨水空间逐渐打开,品质也在持续提升。半马苏河公园、杨浦滨江世界技能博物馆等项目建成开放;苏州河30座桥梁景观灯光提升基本完成;苏州河半程马拉松、2024年世界F1H2O摩托艇锦标赛、上海旅游节、西岸国际咖啡节等赛事活动热力不断。新空间持续拓展,新活力不断迸发。

贯通岸线上每公里设置休憩点位,滨河“绿道”串联起多处绿地和开放空间……完善的公共配套设施为滨水公共空间筑好了“地基”,面向不同人群的细致改造让公共空间的品质有了质的飞跃。杨浦滨江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设置了可一键求助和查询信息的户外服务大屏、低位直饮水等设施与多条无障碍便道,满足各类人群的游玩需求。浦东滨江南延伸段打造了780平方米的萌宠乐园、2000平方米的全龄段儿童乐园,服务儿童及其家庭的多样化需求……

“一江一河”区域聚焦空间提升、品质提升、功能提升,持续打造“一江一河”新亮点、宜乐宜游新空间、人民城市新地标,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用优质的供给服务人民。

旧区改造圆了安居梦

旧改工作,历来被称作“天下第一难”,也是许多上海人心中的“痛点”。近年来,上海聚焦城市更新和“两旧一村”改造,一批批老旧住房、“城中村”旧貌换新颜,托举起无数百姓的幸福“安居梦”。

“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等来了这一天,选到了心仪的新房!”今年9月2日,72岁的包嘉龙成为了静安区彭一小区旧住房成套改造项目的第一个选房者。旧改前,彭一小区已有60多年的房龄,居住环境残破不堪、拥挤杂乱。改造后的新房厨卫独用,出门就是电梯,楼下还有健身房、花园与便民服务点,文化、娱乐等设施一应俱全。

彭一小区项目是迄今为止上海旧改体量最大、居民户数最多、改造难度最高、情况最复杂的旧住房拆除重建项目,在外过渡安置的2110户居民将于今年年底前分批次分房型有序摇号选房,2025年上半年回搬新居。

旧改是改善人居环境品质、提升城区功能和形象、补齐发展短板的重大举措。1992年,上海启动危棚简屋改造,30余年旧改路艰辛繁难。“阳光征收”政策出台、“两轮征询”制度施行、“房屋征收公示系统”引入……每一步都承载着老百姓的殷切期盼。

2022年7月,上海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提前收官,共完成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超过3000万平方米,受益居民约130万户。

成片旧改收官,故事尚未完结。上海依旧步履不停,把旧改工作重点转向零星地块旧改、旧住房成套改造和城中村改造。解决群众问题、破解资金难题,冲锋号持续吹响。房龄高达70年的徐汇区康健路341弄7—8号“红砖楼”通过“原拆原建”,历时一年改造为一栋11层现代住宅;青浦区徐泾镇蟠龙“城中村”项目巧妙融合江南文化与现代商业,在繁华CBD里打造了一个宜居、宜乐、宜游的“微度假”胜地……在上海,旧改“阳光”不断洒向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2024年,上海将完成12万平方米零星旧改、31万平方米不成套旧住房改造,再启动10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同时,上海将持续推动一批老旧工业区、商业商务区、风貌保护区更新改造,进一步提升城市品质。

建设人民城市,必须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突出位置。上海不断啃下“硬骨头”、按下旧改“加速键”,在民生改善、群众接受、资金投入、风貌保护等多重约束中寻找最优解。

暖心服务做到家门口

“一老一小”,既是一个家庭需要守护的两端,也是一座城市满足人民幸福生活需要的两端。近年来,上海坚持把“一老一小”作为民生重点,实现老有所养、幼有所育,绘制出城市的“幸福地图”。

“下楼走几分钟就是长者餐厅,饭菜味道好,价格也不贵”“餐厅特地将桌角挖空,方便行动不便的长者握着作为扶手,还特别安装了服务按铃”……中午时分,黄浦区老字号长者餐厅热闹非凡,老人们享用着美味的饭菜。黄浦区老字号资源丰富,已推出53家老字号长者餐厅,提供多元化、品质化助餐服务。

解决空巢老人、独居老人、失能老人“吃饭难”,是上海推动高质量养老服务的“关键事”。截至2023年底,全市已建有社区老年助餐场所1926个,其中社区长者食堂346个,不仅为老年人提供了便捷的餐饮选择,还提供送餐上门等服务,打通老年人用餐的“最后一公里”。

让老年人在家里、在家门口吃上“一碗热饭”,是上海实现做实做深做细为老服务的一个缩影。探索开展家庭照护床位,将专业服务延伸到老年人家中;持续开展老年大学倍增计划,让老年人“活到老,学到老”;居家适老化改造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让养老变享老……丰富多元的服务供给不断增强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老年友好人民城市的蓝图逐步变为长者幸福生活的实景图。

除了老年人,儿童友好理念也融入了城市发展建设的肌理。近日,浦东图书馆少儿分馆建成开馆,以“云端乐园”为设计主题,通过引入“1米高度看城市”儿童视角,调整书架、书桌、座椅的高度配置,更符合孩子的成长特点;上海首家宝宝屋——静安区江宁路街道党群服务中心的宝宝屋不久前进行了升级迭代,为孩子们打造丰富的运动、游戏及生活体验区。

面向幼儿的公共服务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幼儿园托班应开尽开、能开尽开。目前,上海有75%的幼儿园开设了托班,可提供4万个托额。全市有近270家“宝宝屋”,覆盖95%以上的街镇,常态化提供2.4万个托额,2024年一季度累计服务5.3万人次。

“一老一小”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也是所有家庭的幸福期盼。聚焦“一老一小”,上海做好老年人照护和青少年儿童关爱工作,将暖心服务延伸至家门口,让夕阳更红、朝阳更美。

精细治理构筑好生活

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近年来,上海持续探索城市管理与服务的创新路径,既注重在科学化、智能化上下功夫,又以绣花般的细心、耐心与巧心提高精细化水平,让“民生愿景”变“幸福实景”。

城市的精细化治理,往往体现在细枝末节之处。南京西路全长2933米,近40栋商务楼宇坐落于此,日均人流量超过120万人次。为此,静安区城运中心依托“一网统管”平台,打造“智慧保洁”应用场景,将线下业务标准和业务流程在线上进行归集整合,对保洁作业人员、工作量、点位信息、问题报警开展动态分析与监测,实现了在南京西路也能“席地而坐”。

社区也是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近日,虹口区广中路街道金属新村社区的新型垃圾房正式亮相,不仅覆盖了传统的干湿垃圾及有害垃圾投放功能,可回收物还具体细分为废旧纺织物、饮料瓶、纸板箱等多个专项回收类别;闵行区新虹街道上线的“非机动车数治监管平台”可视化展示了各个非机动车点位的数量和地址信息,还可实时监测辖区共享单车运行情况,对停放区域车辆情况进行预警,并依托“一网统管”平台做好闭环处置……这些变化看似微小,却关乎百姓生活的点点滴滴,让城市环境更加宜居、和谐。

铺上绿道、添置乐园、打造水景,曾经以“绿”为主的林荫大道变身“美丽街区”,功能单一的老旧社区迎来新生;持续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完成913公里架空线入地和杆箱整治,实现重点类型违建基本清库;过去一年以来,生活垃圾分类实效保持稳定,分类达标率稳定在95%以上,回收利用率达到43%……更多“润物细无声”的改变正在上海发生。

城市的核心是人。精细化管理的成果,要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实现人人共享。今年,《上海城市管理精细化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正式发布。上海正不断探索符合超大城市实际的治理现代化新路子,用绣花般的精细治理传递城市“温度”,打造“人民城市”上海样本。

汇聚民意民智解民忧

人民是城市的主人,是人民城市建设最可依靠、最应凝聚的力量所在。上海市委市政府将人民建议征集作为践行人民城市和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的重要制度设计部署推进。2020年7月17日,市信访办挂牌市人民建议征集办。市人民建议征集办成立以来,共收到群众建议34.9万件,占信访总量的37.3%,重要建议采纳率达98.5%。一大批群众“金点子”转化为城市治理“金钥匙”,结出利民惠民“金果子”。

2023年,基层干部刘千荣给市人民建议征集办写信称,上海老年综合津贴制度自2016年5月起施行,具有上海户籍且年满65周岁及以上的老人可每月领取现金补贴。他帮助社区一位68岁的老人申请老年综合津贴,发现逾期申领最多补发前两年的津贴。白白浪费了一年的钱没有拿到,让老人惋惜不已。随后,老人根据要求在指定的银行申请了“上海市敬老卡”,等敬老卡邮寄过来,还需再去银行网点办理账户激活。

为进一步方便老年人享受相关福利制度,市民政局会同相关部门优化了老年综合津贴发放政策。2024年5月1日,新修订的《关于完善老年综合津贴制度的通知》明确老年综合津贴由原来的“按照自愿申请原则”改为“免申即享”,老年综合津贴也将采用“上海市敬老卡”和“社会保障卡”双渠道发放。

吸纳民意、汇集民智是人民城市建设的重要路径,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应有之义。上海把全过程人民民主融入人民城市建设。长宁区虹桥街道虹桥小区和爱建小区之间社区花园诞生的故事,就是一个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案例。

这个社区花园曾经是堵围墙,围墙上开了一扇小门,便于居民通行。4年前,小门关闭。爱建小区的居民需要绕行15分钟以上才能到达菜市场和地铁站,他们非常迫切地想打开这扇门。但是,对于生活在虹桥小区的居民而言,出于对小区安全性以及安静舒适度的考量,大家却并不愿意再次打开小门。

虽然争议很大,但沟通的大门却从未关上。2022年,在虹桥街道党工委牵头下,两个居民区的党组织书记碰了次头,连锁反应开始。党员开展联合主题党日活动,业委会成员参观并座谈,随后居民代表参与进来……先后经过5轮民主协商,居民打开了心门。最后,两个小区民主协商后,决定携手破墙共建社区花园,名字就叫“同心园”。

美好生活,民心所向,幸福所在。人民是城市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张张“民生清单”的完成,一张张“幸福账单”的兑现,诠释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无穷魅力,是上海人民城市建设的生动写照。

展望未来,上海将继续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化为开拓奋进的强大动力,不断开创人民城市建设的新局面,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每一个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