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3日 星期三
五年交出一份亮眼答卷 守住城市里的自然生态之美 上海机场联络线预计年内开行
第3版:要闻 2024-10-22

守住城市里的自然生态之美

杨欢

超大型城市,人与自然如何美美与共?10月19日—25日的第十届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如何守住城市里的自然”成为热议话题。

这几年,能明显感受到,公众保护生态环境理念、践行绿色生活的意识变得越来越强。在上海,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护鸟人”“昆虫迷”,他们爱己所爱,自发参与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中。还有各种各样的科普展览走进社区,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了解到最新的城市生态保护科研成果。中小学的学生们也参与探究“空心莲子草生存能力实验调查”“城市化过程中上海甲虫种类及数量调研与多样性保护”“影响堡镇滩涂蟹类分布的因素”等课题。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有没有成效,人民最有发言权;生态文明建设能不能顺利推进,人民群众的参与程度具有重要作用。全体人民群众的共同参与是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重要的社会基础。

长宁区新泾镇绿八社区的乐颐生境花园原本是小区的“边角料”,在全体小区居民代表开了三次会,群策群力共同打造下,形成了水中和陆上两套微生态循环系统,127种各色植物,36种以上鸟类被吸引到此。花园一举转身成为联合国“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

在寸土寸金的地方“留白增绿”,体现保护动物的决心;因地制宜创造适宜栖息的环境,彰显生态治理的智慧。社区里的盲区死角,通过生境花园改造,成为人们想去的城市“金角银边”。生境花园提供了一种在社区尺度解决高密度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的思路与途径,也让人们在城市里亲近自然,从蓝图成为现实。

今年以来,一种叫“公园20分钟效应”的休闲方式持续走红。从一个公园到一座城市,再到一种生活方式,短短20分钟,不仅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双向奔赴,更体现出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成就——生态文明花开,全民共享鸟语花香。

上海的“双子山”最近很火。10年前,世博文化公园区域曾有过规划,要再造一个陆家嘴。市民觉得:“上海不缺高楼,当然做个公园好。”“上海就缺山水。”2017年,上海确定了未来18年的城市总体规划,生态之城建设跃然纸上,在市中心黄浦江边建一片生态绿地的设想,逐渐明确。

“双子山”的开放,不仅满足了市民登高望远的期待,也极大丰富了公园的景观。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实现“公园自由”,这背后是“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的一个缩影,更是全面深化改革带来的发展理念、发展方式的绿色升级。

近年来,上海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持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通过系统修护,筑牢城市自然生态屏障,增强城市生态系统抵抗力的同时,也大大增强了市民的幸福感。当前上海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正在制定中,《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上海建设、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实施意见》日前出台。

让繁华都市与多样自然融为一体,共享生态之美,上海正积极探索一条守护城市生态资源、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的发展之路,为全球超大城市可持续发展贡献上海方案。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