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3日 星期三
申花外战要减少消耗 海港能否做好选择题 用影像还原一个完整的邬达克
第13版:文体新闻 2024-10-22
纪录片《邬达克》昨晚央视首播

用影像还原一个完整的邬达克

摄制组采访各类人物80余位

纪录片《邬达克》海报

邬达克,一位斯洛伐克裔匈牙利籍建筑师,他是“一战”的逃亡战俘;他在上海设计了超过100栋单体建筑,至今仍有35处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他启迪了建筑大师贝聿铭长达80年的设计之梦,自己的执业建筑师生涯却不过20余年;他凭借良知和专业,在充满不确定的乱世中坚守确定之我;离开上海70多年后,他意外成为“网红”,重回公众视野……

邬达克,是为上海这座城市所熟悉的名字,但他到底有怎样的家庭?怎样的情感?又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与上海结下了怎样的不解之缘?并不为大多数观众所知。在上海万国建筑群里,国际饭店、大光明电影院和武康大楼等这些地标性的建筑,几乎都是人们记忆最深刻的上海繁华印记,但人们却未必知晓这些建筑背后的故事。

昨晚,由中国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制作并出品的五集纪录片《邬达克》(中文版)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科教频道首播,第一次以影像考古的方式,还原了一个完整的邬达克形象。纪录片《邬达克》以一个欧洲建筑师的人生故事为切入点,重构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缝隙里,不同族群和文化的人们在中国上海,如何跨越鸿沟,通过新技术、新科技的利用实现共赢、创造经典,表达了“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这一永恒主题。

过去三年多,摄制组克服重重困难,横跨亚欧美大陆,采访各类人物80余人,使用各类文献近400张(份),其中新的发现和首次披露内容近30处。国务院侨办原副主任、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理事长任启亮是该片总顾问之一,他认为,纪录片《邬达克》并未仅仅局限于邬达克个人生平的堆砌,而是巧妙地跳出了人物本身的框架,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历史与社会背景中。他说:“通过邬达克在上海的建筑作品,我们看到了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感受到了那个时代国际交流的脉动。他的作品不仅仅是砖石堆砌的杰作,更是民间外交的生动见证,展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相互理解、尊重与合作的可能性。”邬达克的故事,因此超越了个人层面,成了连接过去与现在、东方与西方的桥梁。该片总顾问、著名纪录片人朱贤亮说:“如果说,邬达克用建筑为上海这座城市留下了难忘的印记和独特的精彩的话,那么,纪录片《邬达克》则用影像为电视观众留下了历史的印记和文化的精彩。”

《邬达克》英文版早前已在CGTN纪录频道完成首轮播出,当时学术顾问、原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伍江教授就向主创团队表达“看完每一集都很感动”,他表示:“这个传奇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建筑学的魔力,让我们看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魅力,也让我们看到了不同文化碰撞而产生的巨大创造力。”同济大学教授,该片学术顾问华霞虹几乎全程参与纪录片《邬达克》的创作,她认为:“看到片中选择用匈牙利民歌《春风击水》的录制过程来收尾这部纪录片的时候,很多人都要流泪了。因为那些单纯而明亮的歌词,美好的童声,唱着听不懂的语言,却依然直击人心。世界自自然然连接在一起,很简单,很美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纪录片《邬达克》是超越邬达克、超越建筑的。”

本报记者 孙佳音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