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3日 星期三
唱响上海的城市温度 去痛饮生活的满杯吧
第12版:文体新闻 2024-10-22
北京人艺“五虎”为上戏学生上课

去痛饮生活的满杯吧

从左至右为王刚、吴刚、冯远征、丁志诚、高冬平

《哗变》剧照 记者 王凯 摄

本版制图 邵晓艳 图片来源 刘佳奇

扫码看视频

“我们被称为北京人艺‘五虎’,其实就是因为我们85班就5个男生……”北京人艺院长冯远征“如实相告”。在参加第二十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演《哗变》间隙,他与吴刚、丁志诚、王刚、高冬平这群《哗变》中的主演,受邀为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上了一堂表演课,主旨就是无论对于表演还是生活,都要“真听、真看、真感受”,“去痛饮生活的满杯吧”!

问:吴刚在《潜伏》里演陆桥山,话剧对于您参与影视剧表演有何影响?

吴刚:在北京人艺跟先生们学戏,学的也是做人。他们言传身教,我们深受影响。林连昆老师跟我们说,演员一定要养成一个“猪肚子”,就是说你的信息储备量要多,就是你的生活积累要多。你得热爱生活,要对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浓厚的兴趣。储备信息,就是给自己充电。我的比喻则是,4年学习就是上山练功。功夫行了才能下山与人比划。我演陆桥山之前,其实想演的是另一个角色,但是被别人定下了。我就想,那我得演得更好。刚才还说到我身体硬,当时女生可以考练剑,于是我就向老师申请去练剑,老师对我还挺宽容,同意了——但是我从来没逃过课,每天坚持练剑,态度还是第一位的。

问:北京人艺对青年演员的要求是什么?

冯远征:标准其实很简单,声(音)台(词)形(体)表(演)必须扎实。北京人艺是当前全国唯一一个演员不戴麦克风上台的话剧团,因此要求每一位演员不戴麦克风就能让自己的声音传递到观众席最后一排。我有一次在招生时愤怒了,因为所有来考试的男生都只会跳筷子舞——演艺机构教的,这就说明根本没有训练过形体。我们北京人艺作为中国一流的剧院,首要拥有的“武器”就是最好的演员,所以我们的考核很严格。你们也不要因为是来考北京人艺就在考试时准备一台京味儿戏,每个人要清楚自己的优势在哪里,扬长避短。哪怕考进来了,还有3个月的“入院培训期”,每年还有一个45岁以下二级演员(含二级演员)的年度考核。我们结束了上海驻演,就要回去进行年度考核了。想在事业上有一片天地的话,必须基本功扎实。天天要成功,练好基本功。

问:在竞争激烈的演艺市场里如何做职业规划?

冯远征:中戏表演系学生入学时,每人会得到一个盒子,里头装着60个剧本,毕业后有多少人都看完?我们都理解量变到质变,但到自己身上能做到吗?年轻演员应该去规划自己的事业。我起初做演员的时候,也被人说“你没唐国强帅,你没朱时茂硬,你没陈佩斯丑,你能演什么?”我们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也跌倒过。我们刚进北京人艺的时候,我们也想成为于是之老师那样的大演员,但是我们普遍都在跑龙套。但是我们依然告诉自己,未来要成为一个好演员。

吴刚(接话):你一张嘴,我就知道你4年练没练功。我们在北京人艺当学员时,每天早上练晨功,是林连昆老师带的,没一个人敢懈怠。

问:在《哗变》中您最松弛,如何在保证台词清晰的情况下兼顾松弛自然?

丁志诚:我们剧院有一句话,叫“痛饮生活的满杯”。(注:这句话是濮存昕的父亲、原名濮思荀的北京人艺原院长苏民导演,送给每一届学生的格言,出自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意为“人生就像一杯满的酒,无论酸甜苦辣都要痛快地喝”,亦即要充满激情地生活。)要把这个行当,当成自己一生奋斗的职业,一定不仅要感受还要体会,一定要说有张力的台词。我们学的时候要学得多,但是演的时候要会减,把自己减得干干净净的。表演,也是大道至简。但是,最重要的是真诚。

问:北京人艺“一棵菜精神”讲究的是高度合作,你们是如何做到的?

王刚:我们有个“表演三要素”理论:一,深厚的生活基础;二,深刻的内心体会;三,鲜明的人物形象。达到这三要素,人物就立起来了。但是,我们每个人都在相互为其他人的角色烘托气氛。我们演一台戏,并不是哪个主角一个人演得特别出色就可以了,而是通过集体创造,集体默契,才能把整台戏呈现给观众。你们看我在《哗变》里演检察官的时候,坐在旁边的陪审团里没有一句台词的演员,他们的肢体也都是有戏的。每个人的表演,汇合到一起,才能把整台戏完美地呈现出来。

问:塑造角色时如何表现出细化的特色?

高冬平:在排一家子吃饭,兄弟姐妹表达各自意见时,年轻演员会听对方把台词说完,自己咽下饭之后再说话。事实上,在生活中如果着急表达观点时,人可能饭菜还没咽下去就抢白对方了。我们有个词儿叫“踩肩膀”,就是双方演对手戏的时候,彼此一个肩膀一个肩膀地“踩”上去——对方与你“搭词”时,如果你光背台词就不对了,也要顺着对方的口气、语境继续“搭”下去。年轻演员千万不要学别人,你一定要演出你自己的个人魅力。

本报记者 朱光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