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树立社会责任感 说真话、建信任 长三角慈善集体婚礼传递向善大爱 超导研究是物理学科学发现的富矿 老师“让几步”,让学生实践“大进步”
第5版:上海新闻 2024-09-09
交大探索创新人才自主培养 打造进阶式科研体系

老师“让几步”,让学生实践“大进步”

2013届2203名毕业生94%继续深造,超过80%进入世界排名前50的高校,47位校友已获全球知名高校教职;学生在校期间在高水平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20余篇,相继取得“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ACM全球总冠军、U21全球创新挑战赛最高奖等逾千项……如此亮眼的成绩来自上海交通大学本科人才培养和教育改革的试验田——致远学院,它致力于培养基础学科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等。昨天,在北京举行的庆祝第四十个教师节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活动上,该团队获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学生们“追不完的星”

在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研究所首席科学家威尔切克开设的短期课程“理论物理中的前沿问题”上,2021级物理学方向学生俞方远感到一种“奇妙体验”,“以前在科普书或教科书中看过这些理论,难以置信我竟有机会直面理论的创立者。作为本科生的我们坐在这里,和研究生、博士生甚至专业老师一起听课,很神奇。”致远学院的学生有“追不完的星”。学院年均开设各类主题的学术报告百余场,张杰院士留下屈原的《天问》,丁洪院士的“时间是什么?”……科学家留下本质而又深刻的问题等待学生探索。

学院构建了“入学—课程—科研—生涯指导”全覆盖、分阶段的导师体系,包括13名两院院士在内的500多名海内外教师,累计开设课程3000门次。学院常务副院长何峰表示:“我们邀请了图灵奖得主霍普克罗夫、威尔切克,以及两次诺奖得主夏普莱斯分别担任学院计算机科学、物理学、化学方向首席教授,未来计划在每一个方向都邀请一位诺奖或菲尔茨奖获得者来领衔。”

“本科生”不是限定词

师资队伍可谓阵容豪华,但在这里,老师们似乎宁可在参与度上“让几步”,也要让学生的实践“大进步”。张杰院士和意大利罗马大学的Atzeni教授共同设计了一门激光聚变物理的高级研修课程,并组建20余位教师及研究生团队的助教团。从导论、导读、专题研讨到学术报告,教师参与度从100%退到0%,让学生完整经历从发现和提炼有科学价值的问题、阅读参考文献、确定研究方法、建立研究逻辑,到实施研究方案、形成研究结论、对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并准确表达沟通科学研究结果的过程,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

在这里,“本科生”不是限定词。2021级物理学方向学生的朱蕴明在大二时成功申请到“致远未来学者项目”,开展黑洞、致密天体以及等离子体的数值模拟相关研究。去年她申请的项目成功入选首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今年暑假她还前往德国参加第七十三届林岛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近距离和全球知名科学家沟通交流。

院长徐学敏介绍,致远学院打造进阶式的本科生自主创新科研体系,建设对标国际顶尖实验室的致远创新研究中心,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标准支持“致远未来学者”项目近百项,帮助学生实现从接受知识到创造知识的转变。目前,学院与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牛津大学、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等多所全球顶尖院校、科研机构建立深度科研与教学交流合作,近80%的学生就读期间有境外学习经历。

“远志”“远瞩”“远略”

致远学院牵头制定国家拔尖人才培养成效评价标准,立项拔尖计划研究课题28项,其中包括12项重点课题、3项委托课题,在《高等教育研究》等刊物发表教研论文90余篇,牵头建设了辐射全国288个拔尖计划基地的线上书院师生共同体,积极引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探索。

徐学敏提出,要培养学生“远志”“远瞩”“远略”,“我们要培养的拔尖创新人才,不仅要有远大的志向,立志为国家的繁荣、人类的进步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更要有开阔的视野和卓越的远见,能够洞察未来趋势,把握时代脉搏,创新思维,引领变革。同时,他们还需具备非凡的潜质和宽广的胸怀,面对挑战不屈不挠,面对责任勇于担当,成为能够引领时代、推动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本报记者 易蓉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