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误解风波 师恩大疆(中国画) 海上奇迹 治愈的蘑菇包 用什么语言思考 搬家 最放松的时候
第12版:夜光杯 2024-09-09

用什么语言思考

孙颙

这篇文字,得之偶然。

不久前,用于写作的电脑,忽然停止工作,黑色的屏幕上,呈现出来的,只有几行代表故障的英文字。请了专业修理电脑的师傅上门,捣鼓了片刻,告知,是硬盘被烧坏了,似乎怕我不相信,特地取出硬盘,在仪器上演示出烧坏的证据。我有点儿着急,自己偷懒,新近写作的文字,没有备份。我问师傅,在更换硬盘和重装系统之前,能不能设法把原来的文件取出来。师傅看我一眼,冷淡地道,硬盘烧坏,文件自然消失,除非用特殊的专业工具,在固态质的存储中,试一试,能不能找到原有文件,也许仅是部分恢复。我不懂那些专业术语,只得全部拜托师傅,让他把手提电脑带走,尽力帮我恢复储存的文字。

隔日,师傅发给我数百中文字,说是从固态质的存储中扫描出来,问我这些文字是否有价值,同时还发来一堆乱码似的符号,解释道,那是从底层扫描出来的文字储存。看着数百来字熟识的语言,我的心中,顿时洋溢开失而复得的愉悦,千恩万谢,央求师傅把那堆乱码也尽力解开,还我成千上万的写作积累。

在等待师傅完工的两天里,我不时去看那些乱码般的符号,所谓的“底层文字”。我觉得好玩,反复推敲出来的汉语文本,到了电脑里面,怎么就变成如此奇怪的符号?顺着这个思路,我想了很久很久。

热闹非凡的人工智能,从运行的基础看,还是植根于电脑的语言系统。电脑的运算速度,特别是它具备的海量储存能力,远远超越进化了数百万年的人脑,人类甘拜下风。不过,在基本的语言辨识上,计算机的数据系统,未必比人脑聪明。计算机只能辨析“0”和“1”两个符号,所有的语言图像,唯有转换为“0”和“1”编码的数据格式,才能被机器处理。我面前的那堆乱码似的符号,正反映汉文字转化为电脑数据格式的过程。在面对丰富的大千世界时,人脑的适应性、灵活性,还是明显强于机器。一个孩子,生活在某种语言环境,就可迅速熟悉那里的文化表达。人脑,能够自由接受各种语言的输入,而不必进行格式的转换。

人类的语言,大体分解为口语和书面文字。口语与书面文字,表现形态基本一致,是多数拼音文字的特点,属于声音控制书写。口语与书面文字的表现形态存在隔离的,目前的主要代表是汉语,仅仅听声音未必理解语词的含义,需要通过书面文字来辨析。两大形态,各有优劣,长短互补。拼音文字的好处,是易学易用,所以迅速席卷世界,淘汰了某些地区古代的象形文字。汉语却顽强地坚守着自己的阵地,至今充满活力,仔细想想,是得益于它与广袤的神州切合的长处,在中华浩瀚的地域,各地口语差别巨大,如果采用拼音文字,很难互联互通,祖先明智地走了另一条路,书面文字一致,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统一。因此,五千年文明绵延,汉语居功甚伟。

在维特根施坦看来,一切思想的表达,都要付诸语言。换句话说,所有的思辨,本来是用语言进行的,语言的差异,也多少决定着文化的差异。即使同为拼音系统,欧洲大陆上的两大民族语言,法语被公认为奔放浪漫,其孕育了众多诗意文化,成为法国文化的重要特点,而德语的严谨,则是逻辑思考的强大工具,也是德国哲学大师层出不穷的原因。

计算机诞生后,曾有人预言,鉴于计算机的语言系统,是基于拼音文字所设计,因此,庞大而烦琐的汉语体系,因为难以在计算机上应用,而面临被终结的命运。现在看来,那是狭隘的偏见了,也是文化认知的盲目。仔细想想,计算机的“0”和“1”的语言框架,非常接近于八卦文字的“长”和“短”的结构。机器并无偏见,它把所有的语言和图像,统统转化为自己的数据格式。其实,凡是延续发展了数千年的文化,必有自己的优秀之处。格致交流,繁荣共存,才是明智。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