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8日 星期一
35项领先科技成果亮相 让AI造福“最有需要的人群” “布袋院士”几十年“课比天大”
第5版:外滩大会 2024-09-08

“布袋院士”几十年“课比天大”

——记2024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复旦大学教授赵东元

赵东元在教学中

他是“科技功臣”、中国科学院院士,却得到一个雅号“布袋院士”:2021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奖后,他手提布袋装着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证书赶去给学生上课,当时拍下的照片在社会各界传为佳话。2022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媒体发布会现场,他作为获奖者介绍完自己的研究就一路小跑提前离开,因为要赶着去给本科生上课。

这门“不能迟到”的课名为《普通化学》,他一上就是20年。这位时时赶着要去上课的,就是2024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复旦大学教授赵东元。

打“飞的”回复旦上课

打“飞的”从北京赶回上海,只为了一堂课,对赵东元来说并不新鲜。他笑着告诉记者,比如开院士大会一开就要十天,学生的课可不能因会议落下。于是他就一大早飞到北京开会,下午赶回复旦上课,第二天又飞北京。他有个重要的理念:“课比天大”。

赵东元是享誉全球的科学家,他自称“造孔之人”,在纳米世界摸索,从“0到1”做起,取得了多项原创性突破性成果,开创了介孔有机高分子和碳材料研究新领域,开拓了中国材料科学快速发展之路。可他最喜欢听到的称谓是“老师”,最开心的是每年教师节收到的祝福。

20年来,一周两次课,赵东元几乎从未间断。他给自己定了规矩,上课不能迟到,“学生们都等着呢,迟到5分钟就是教学事故了”。作为一位有数十年教学经验的老教授,赵东元教学经验丰富,但是为了使课堂活色生香,他仍每天认真备课,去外地出差就在飞机上备课。

不要总问“有什么用”

立德树人是赵东元教书育人的根本遵循。他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作为导师尽最大限度支持课题组中每一个学生,给予科研条件的支持和学业的引导。

“24小时在线”是学生们对赵东元教学的生动描摹,“论文不厌百遍改”是赵东元传授学生的治学准则。学生的文章他都一字一字改、一章一章过,大到思路逻辑,小到拼写标点,全部仔细标记批注,反反复复直至达到要求才准许投稿。他告诉课题组的每一个学生:“你们有问题,随时来找我,我办公室的大门是永远向你们敞开的。”

赵东元讲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观点:“谁是世界上最优秀的科学家呢?很多人会说爱因斯坦。可是,几乎没有人能说出他的学生吧。相比之下,波尔就不一样了。”他有一个梦:未来的一天,在自己身边的学生是一群诺贝尔奖获得者。

培养年轻人的创新精神,激发他们的科研兴趣,在赵东元看来,是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年初复旦大学成立专注于基础研究的相辉学院,作为首任学院院长的赵东元说道:“不要总是问‘有什么用’。”他认为:“基础研究突破难,难在人们总在问‘有什么用’。基础研究要破题,首先要突破的,就是‘功利心’”。他指出,只有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容纳深邃的思维、纯粹的精神,才能做出原创的、突破性的科研成果,为复旦和上海的基础研究筑起基石,为全人类的科学体系添砖加瓦。这也显现了赵东元的育人观念。

如今,赵东元培养的学生,已有近百人成为全球材料行业的一流学者,进入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等世界一流名校。

鼓励学生“异想天开”

在赵东元办公室隔壁的陈列室,留存着他的学生的一本本实验笔记和博士论文。他所带的团队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每次他自己获奖所得的奖金,有20%到30%用来资助年轻学者发展。自担任研究生导师以来,他已指导18名学生获得硕士学位、65名学生获得博士学位,出站博士后25名。

赵东元还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的各种“异想天开”。何为介孔?“相当于拿个凿子,在你们看不到的微观世界里造孔,变成一种新物质、新材料。”他和学生们正在做一种利用有机高分子介孔材料做成的液体,“将来抹在身上,薄薄一层就能完全隔热,根本看不出来,零下三十摄氏度都不怕”。平时但凡看到什么材料,他都想把它打成孔。他养成了这种职业病,鼓励学生也有同样的兴趣和追求。

本报记者 张炯强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