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米来 上外附属浦东外国语学校高一(6)班
“怀民,醒醒!张怀民!”月色下,榻上的人蒙眬中被叫醒,而床边的男子见友人醒来,转身写下一句“怀民亦未寝”……
这是现在一些网友恶搞或者说歪批苏东坡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中“怀民亦未寝”一句的场景。他们开玩笑说,苏轼自己被贬官了睡不着,看见这么好的月色,非跑去承天寺把张怀民摇醒,叫他起来和自己一起赏月。由此衍生的视频作品播放量不少,“怀民亦未寝”还成了一个网络热梗。但是当我们从历史、从怀民,更从苏轼的为人来看,那一夜睡不着的真的是苏轼吗?
元丰六年(1083年),苏轼46岁,那是他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第四年。苏轼的一生起起伏伏,不断面对着官场的失利,他也曾心灰意冷。可生活仍要继续,心情郁闷时,他学会了寄情山水。被贬黄州期间,他多次到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还开垦了城东的一块荒地种植蔬果,“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此时得来的。在黄州四年,他的心中已无恼火,只是如止水般平静,和着他的乐观豁达,在无数个夜晚苦中作乐。
可是,张怀民不同,他刚刚被贬黄州,甚至无处可去只能暂住在承天寺。这样的夜晚,东坡已经经历过了。他知道,官场的失意对于当时那个最佳选择只有入朝廷这个大集团的时代而言,可谓是致命的;他知道,刚刚被贬的时候有多难熬;他知道,张怀民肯定是睡不着的。他揣摩着好友心中的那份辛酸与苦楚,起身,写下了“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自己淋过雨,总想给别人撑把伞,因为明白对方的苦楚。所以在我看来,“怀民亦未寝”这句其实并不是感叹,也不是惊奇,而是理所应当,是源于苏轼对于朋友的了解,是二人友情的最好见证。
那一夜我们不清楚他们是否说过什么、做过什么,但是我们知道,怀民拥有令人羡慕的友情。与其说羡慕他遇到难处有人陪,倒不如说,这是文人间纯粹的友谊与相互的救赎。在那样一个年代里,在这“被贬二人组”中,彼此有多少个难熬的夜晚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他们今夜有彼此相伴……
文人们的友情就这样在个人仕途的起起伏伏中,因山间的一曲词、亭中的一壶酒、秋夜的一轮月而更显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