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请关注“新民艺评”
◆ 林明杰
现今美术界有一个大困惑,那就是主题性创作到底该怎么做?
中国美协荣誉主席靳尚谊先生近期对一些大型美展中的作品颇多坦率批评,既有针对国画的,也有针对油画的,虽涉及多方面的艺术概念,但归根结底是对艺术创作中“假大空”的批评。
而这种“假大空”现象颇多出现于一些美术家的主题性创作中,出现于各级美协的大展中。
这些作品的一大特点就是大,大尺幅,大场景。“大”本身不是错。现代美术馆的空间决定了大尺幅的作品往往更具表现力,但大而假,大而空,既与艺术创作规律南辕北辙,也达不到应有的社会效应。
这些作品还喜欢堆砌大量人物,用细腻繁复的工艺技法来描绘,仿佛不如此不足以表达自己的工匠精神和赢得评委的青睐。于是乎,我们在这类画展中总是看到:许许多多工人在搬砖,许许多多战士在擦枪,许许多多上班族在匆匆忙忙赶路,许许多多农民在农田收获……仿佛离开了密密麻麻的人群和宏大开阔的场景就不“主题”了。人物众多和画风细腻也不是错,北宋《清明上河图》画了一千多人,不嫌其多;屋宇桥梁描画之精,亦不嫌其繁复,为何?为其真实而生动也。
反观某些“主题性”绘画作品,技法繁复却呆板,人物众多却做作空虚。有些画家用电脑把各色人物照拼凑到一起,照着画,连光影的方向都懒得调整,整幅画好像有八九个太阳从不同方位照射过来。这种作品实则反映了创作者的懒惰和贫乏。
在这种美术大展画风环境中,即使是林风眠、齐白石再世,他们的作品恐怕也难以入选。
谈到主题性创作,我们有必要重温一下什么是现实主义绘画,因为它是我们过去美术主题创作的主要风格。
发祥于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的现实主义美术,与以前西方美术最大的不同,是从为宗教和贵族服务,转为聚焦于现实生活中的平民百姓。“真实”是现实主义绘画的灵魂。其代表画家库尔贝曾担任巴黎公社革命政府美术委员会主席。他有一句名言:“我不会画天使,因为我从来没有见过他们。”
反映普通民众的真实生活和情感,反映底层工农的辛劳和苦难,成了当时现实主义美术的主要题材。它影响巨大,新中国的主题性美术创作,虽说主要是受苏联美术的影响,但其源头还是法国现实主义美术。可以说,现实主义美术在现代文明历程中,推动了社会进步。
新中国的现实主义美术探索,大力扭转以往绘画一味摹古的颓势,涌现了无数反映现实、振奋精神的精品力作,但也走过不少弯路。后人总结起来,弯路主要表现在“红光亮”“假大空”这种浮夸虚假画风。
今天美术界重新探讨主题性创作,自然离不开对现实主义美术之路该如何发展的思考。半个多世纪来,中国发展那么快,世界变化那么大,而我们的美术界在涉及主题性创作时,却下意识地画风倒退半个世纪。为什么会这样?值得美术工作者和相关决策者思考。
任何艺术形式的萌发都离不开时代环境。我们须知,现实主义美术盛行的时代,摄影摄像技术和设备仅掌握在极少数人手里,民众的文化程度普遍要比今天低得多。反映现实的绘画作品,通过出版印刷或公共空间的展出,是当时最为生动形象也最便捷有效的传播方式。而今天,人类早就进入了图像时代,几乎人人都拥有摄影、摄像的技术和设备,并拥有网络传播的渠道。反映现实生活的快捷度、贴近度,美术家在摄影家以新的摄影技术拍摄的大场景前,一支画笔无论如何都不存在优势。
这个时代的主题性美术创作该寻找新的突破点了。
艺术在文明史上最大的作用是什么?是激发人类的创造精神,突破习惯性思维的勇气。国家与国家间的竞争,相当程度上也是创造力的竞争。为什么几乎所有现代发达国家都会全力来展示美术成果?因为这是软实力的体现,是民族魅力的体现。
当今的美术主题性创作,不应该一味去跟更为有效的影像技术和网络传播手段竞争反映现实的任务,而应该把重点放到展现当今中国艺术家的艺术创造力。
中华民族历来是具有创造力的民族,中华艺术史本就是一部文明创造的历史。今天,天时地利人和,我们更应该建立更有效的机制,鼓励艺术家探索新的技术和形式,开拓新的艺术理念,发现和创造前人尚未探索过的真善美,为世界贡献新的艺术价值,让国民为自己的艺术家空前的创造力而骄傲并振奋,这才是真正的主题性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