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先国
后天就是教师节,想起了前不久仙逝的上海市最早的特级语文教师之一卢元老师,他在教育领域耕耘了半个世纪,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我认识并崇敬他写的道德文章。我听过他的课,学习过他编写的语文资料,也请他为语文教师做过讲座。其中印象最深的有两件事。
1976年10月,我所在的杨浦区教师进修学院恢复原名,重新开展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复旦附中虽是上海市教育局直属学校,但因为所在地属于杨浦,所以与杨浦教育学院的联系很紧密。当时我正在一个中学教师培训班承担古代文学课程,资料奇缺,我是一个青年教师,古文底子差,备课很吃力。我在学校搞教研活动时听了卢元老师的课,发现他的几份古代汉语的试卷质量非常高,便拟借用。卢老师非常爽快地答应:“你拿去用就是”。记得这份卷子经改编后让我班里的教师学员习作,挺有收获,因为我教的这个班要参加市里统考的。据说后来上海语文教材知识短文中“文言翻译要素”就是直接从卢老师那里克隆的,可见卢元老师的古文功力。这么看来,我的“克隆”要早于教材编写组。
同济一附中退休教师王海洋曾告诉我关于卢元老师的趣事:有次卢元先生生病住院,一位已经毕业十几年的学生姚献民去看望他。姚献民复旦附中毕业后考入北大,是卢元先生的得意门生。寒暄之后觉得聊其他话题没意思,学生就当场背古诗文给老师听,以表明这些年没有把这个“童子功”丢掉。《离骚》《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两个大男人就这么度过了大半个下午。同病房的病友听得目瞪口呆。卢老师却得意地笑着说:当年这样的学生多的是。这我是相信的,我当初借用的古汉语练习题,教师学员们不也是直叫“嘎难啊!”卢老师的学生就是这样练出来的。
他的两个儿子在悼词中也写道:“家父晚年移居澳大利亚,常常创作诗词表达对祖国的思念和祝福,同时也和他深爱的学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悉尼期间,还以耄耋之龄为诗词爱好者以讲座方式讲解诗词历史并受到爱好者的欢迎。”
近年来我与卢元老师的直接联系不多,但每次在新民晚报“夜光杯”上见到他的近体诗新作,总感觉十分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