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8日 星期一
李全胜:让残疾朋友感受城市温度 中国的改革  世界的机遇 国内最先进自动化码头运营
第2版:要闻 2024-08-08

国内最先进自动化码头运营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罗泾集装箱港区一期昨开港

罗泾集装箱港区一期实现全自动化 本报记者 陈梦泽 摄

“老码头”变身绿色智慧港口。昨天,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罗泾集装箱港区一期正式开港。作为上海市重大交通工程之一,全自动化的罗泾港区集装箱码头脱胎于传统煤炭、矿石装卸码头,是我国首个系统化旧码头集装箱改造项目。

罗泾港区集装箱码头改造一期工程的规划建设始终坚持科技、环保、低碳理念,不仅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发展的成功样板,也是落实长江大保护的生动实践。罗泾集装箱港区的开港运营,将进一步巩固上海港的枢纽港地位、优化集疏运结构,从而更好支撑国家“双循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更好服务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

国产“大脑”

精准管理智慧码头

本次正式开港的一期工程建成1个10万吨级泊位和4个1万吨级泊位,设计年吞吐量260万TEU(标准箱)。火辣辣的阳光照射在罗泾港区集装箱码头上,不见操作人员挥汗如雨的画面,只见桥吊、轨道吊矗立码头,自动化无人集卡运载着集装箱在码头各处移动,这是国内当前最先进的自动化码头,由国产“大脑”精准管理的智慧码头。

“首先由岸桥自动化抓取码头或者岸边的集装箱,在这个过程当中需要对船上的集装箱进行精准定位。”上港集团罗东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周伟介绍,由于集装箱在水面上的定位是波动的,进行远程精准校正误差需要先进的技术,而精心打造的系统将精准抓取,然后报告给无人车。

近年来,智慧港口建设已经成为上海港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自动化单小车集装箱装卸桥、自动化轨道式集装箱龙门起重机(ARMG)、智能水平运输车(AIV)是码头现场作业的顶梁柱。目前,港区共有14台自动化单小车集装箱装卸桥、31台ARMG和90台AIV。其中,AIV有别于洋山四期自动导引车(AGV)以磁力循迹引导进行作业的方式,它无需安装磁钉,仅依靠自车感知识别系统与算法等进行识别、导航。同时,AIV支持混合交通,具备精细化箱区蟹形换道绕行、多车路口交会博弈通行、雾天作业等智驾能力,运营效率显著提高。

“洋山港厂区要埋设很多磁钉,由‘AGV’车的车顶天线通过埋在地下的磁钉来感知位置,进行运输导引。在罗泾港区,就完全依靠北斗导航技术进行自动识别,整个厂区采用新型的智能化技术,效率得到更多提升。”市交通委交通建设处副处长宋光华介绍说,“未来,上海将加快推进罗泾港区集装箱码头改造二期、三期工程,建成总共600万左右标准箱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

首次国产化转型应用的智能营运管控(NEO-TOS)系统堪称罗泾港区的“智慧大脑”。根据现场生产指令及AIV电量,能自动安排AIV执行换电程序,换电车辆从接到指令至换电完成约8—10分钟,无需人工干预。

煤炭码头

变身绿色港口

罗泾港区码头曾是上海港煤炭和矿石运输服务的主要作业区。改造项目将“绿色”始终贯穿施工和运营。绿色施工上,项目巧妙地利用废旧材料建造崭新码头,在施工过程中旧结构资源利用率达到70%,而被拆除的30%建筑材料均被再次利用,将工程建设产生的环境风险降到最低。

此外,一期工程平面呈反“F”形深入长江,分前、后、内三档布置:前档设1个10万吨级集装箱泊位;后、内档分别设2个1万吨级集装箱泊位,把码头岸线资源运用到极致。

绿色运营上,罗泾集装箱码头运营所需的岸桥、轨道吊、AIV以及叉车、巡检车等设备及车辆均为纯电力驱动,辅以AIV智能充换电机、应用变频调速及势能回收、光伏发电等绿色节能技术,实现作业过程“零碳排”。码头全泊位配置岸基供电,并与有关船公司签订岸基供电协议,明确船舶靠港期间使用岸电驱动,有效减少船舶靠岸期间的碳排放、废气排放和噪声污染。

本报记者 任天宝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