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在挖“化石” 本报记者 周馨 摄
一张报纸摊开在桌上,一根塑料小棒紧握在手中,8岁的兜兜摁住面前肥皂般大小的石膏,认真“工作”着。随着小棒疾速挥动,灰色的石膏粉末一点点落下,藏匿其中的一个小型恐龙“化石”逐渐显现。
昨天,静安区举行了儿童友好城市阅读新空间开放日活动。在大宁路街道的儿童友好城市阅读新空间“宁领科驿”,近20名7—12岁的小朋友化身小小“考古家”,开启了一场神奇的古生物探秘之旅。
“小朋友,你们喜欢恐龙吗?觉得恐龙强大吗?”活动伊始,著名科普作家丁丁虫老师以上海自然博物馆《一平米博物馆:搭建我的恐龙展》为切入点,为大家带来了一场绘声绘色的古生物科普主题讲座《弱者的挑战》。其间,丁丁虫老师还精心设计了“气球挑战”“筷子实验”等互动环节。“希望让孩子们通过做游戏来了解不同的生理特征带给人类的演化优势,以及如何运用这些优势在残酷的生存竞争中存活下来。”丁丁虫老师说。
随后,《一平米博物馆:搭建我的恐龙展》科普互动书的责任编辑沈岚带领孩子们动手挖起恐龙“化石”,帮助他们构建古生物展览的基本概念。7岁的壮壮对恐龙颇有研究,从石膏里挖出了一只“翼龙”,还一眼认出了对面的小伙伴挖出的“霸王龙”。
上海自然博物馆展教中心网络科普部部长刘哲告诉记者,“一平米博物馆”作为面向亲子家庭的教育品牌项目,希望让青少年群体自主地、参与式地探索科学知识本身。“这次以儿童友好城市阅读新空间为载体,搭建了一个服务公众的平台,也是优质教育资源与社区的一次‘双向奔赴’。”
据悉,静安区各儿童友好城市阅读新空间上半年开展各类活动216场,服务1万余人次,下半年将继续推进建设,至2025年末实现14个街镇儿童友好城市阅读新空间全覆盖。 本报见习记者 陈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