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多次对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作出重要指示。
自2019年7月1日上海正式施行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以来,申城不断优化社区分类投放环境,增强生活垃圾全程体系服务能力,市民自觉履行生活垃圾分类义务的比例已达97%,96%的市民对垃圾分类工作给出“五星”好评。从时尚之举到攻坚克难再到成为日常,五年多来,垃圾分类理念已深深植入申城市民生活,分类习惯基本养成。
新知识:从“小白”到“学霸”
为回应百姓需求,上海市资源利用和垃圾分类管理事务中心也迅速开发了小程序,只要输入垃圾名称,就会弹出它的分类。小程序“上线即顶流”,2019年的搜索量高达2443万余次。直至今天,“垃圾去哪儿了”官微上仍保留着这一便民链接,但年搜索量已锐减——“抠细节”的上海市民,早已出师成为“学霸”了。
新难题:与旧模式打“持久战”
要在上海推进垃圾分类,高层住宅的“撤桶”和“封井”是难题,却也是必经之路。有着多幢高楼的虹口区爱家豪庭小区,在垃圾分类前曾有176只楼层垃圾桶,经过基层干部的劝说和物业员工的默默“托底”,大家开始真心接纳“撤桶”。而黄浦区百汇大厦则通过设备提升及“以心换心”,终于封上了区内最后一根垃圾管道井。
新日常:用“巧劲”调动积极性
垃圾分类推进之难,在于这件事是每个人每天都要做的。在数千万人口的超大型城市,要调动居民参与的积极性需要“巧劲”,志愿者便是关键一环。目前,全市垃圾分类注册志愿者人数逾72万。令人欣喜的是,当垃圾分类成为像吃饭、睡觉一样的“日常”后,志愿者“下岗”成为必然,垃圾箱24小时开放也成为可能。
>>>详见第4版 本报记者 金旻矣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