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剧院供图
当12把大提琴如同12条金色的溪流缓缓流淌过心田,有人心潮澎湃,有人豁然开朗。那是梦幻琴声带来的“治愈力”。随着昨晚《12把大提琴音乐会》亮相上海大剧院,由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推出的特别项目“柏林爱乐在上海”圆满收官。
4场交响音乐会,7场室内乐,被震撼,被感动,被惊艳,被温暖,百感交集之余是更多的眷恋和不舍。“当勃拉姆斯《e小调第四交响曲》进入最后一个乐章后,真希望时间过得慢些再慢些,让这样美妙的时刻尽可能多停留一会儿。”乐评人李严欢道出了广大乐迷的心声。
那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乐团艺术总监、指挥基里尔·别特连科,面对贝多芬、勃拉姆斯、理查·施特劳斯、拉威尔等人的杰作,将自己始终隐藏于作曲家之后,用指挥棒道出对那些伟大作品的尊重,他由内而发的质朴,更是令人敬佩。
古典“天团”近10天的“上海驻演”让这座爱乐之城沸腾。在忙碌演出间隙,演奏家走入校园、博物馆,参与剧场举办的大师课、文化交流,吸引了大批乐迷、琴童和音乐爱好者。“柏林爱乐”此次上海行虽落幕,城市中流淌的古典之声却不会停歇,人们因灵动的音符、美妙的旋律相遇、相聚、相爱的故事仍在继续。
“柏林爱乐”的到来勾起了贾岚的温暖回忆。2020年4月,她偶然看到一段福兹和柏林爱乐小提琴首席樫本大进的对话,谈到了莫扎特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K622),很是感动,写下一篇文字。此次,得知福兹参演柏林爱乐瓦里安·弗莱四重奏音乐会,她特地抢票。她委托本报和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转交给福兹一封感谢信,她在信中对福兹说:“我是一个中国人,喜欢古典音乐,我非常喜欢您(福兹)的演奏,喜欢您(福兹)的音乐的悠远、明亮和淡淡的忧伤。”收到信的福兹很高兴:“我很感谢,上海乐迷能这样惦记着我。”
“柏林爱乐”的到来,开启了古典乐迷的狂欢,其中也包括茅亦铭。85后的他年纪不大,乐龄不小。“天团”开启“上海驻演”首晚,就“兵分四路”开始魔都之旅。当晚,茅亦铭选择了柏林爱乐管乐室内乐团的演出,并在朋友圈写道:“这是一场精妙绝伦、酣畅淋漓的铜管与木管交织的交响盛宴。”他最推崇两位圆号手安德烈·祖斯特、保拉·艾纳萨克斯的演奏。他抢了两场周末的票,和太太一起听,茅亦铭和太太就是在微博古典爱好者群中认识,真正是通过共同热爱的音乐“确认了眼神,这就是对的人”。 本报记者 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