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9日 星期二
追踪城市野生动物“公民科学家”立大功 助力一线科研“民间高手”纷纷上场
第4版:焦点 2024-06-12

追踪城市野生动物“公民科学家”立大功

王放向志愿者讲解调查注意事项

如果不是四年前在小区遛弯时朝那群“形迹可疑”的人“多看了一眼”,“码农”慕容(网名)可能不会想到,自己有一天会和一种长着黑眼圈的小动物结下长久的缘分。如今,他成了全市“貉口普查”项目中最给力的志愿者之一。

2019年,家住松江的慕容发现,小区里时常会有一些像狗但又不是狗的小动物出现。2020年初夏,楼下时常有群陌生人,拿着一人多长的金属笼子,在草丛里忙乎。这成了他和王放团队的第一次相遇。慕容这才得知,这群动物叫“貉”。他家楼下有一道建筑沉降缝,引来貉一家安营扎寨。师生们从复旦大学江湾校区斜穿整个上海而来,就是希望给貉们戴上GPS项圈,从而摸清它们在城市中的活动轨迹和生活习性。诱捕笼里放上食物,貉会闻香而来。但是它们生性胆小,被关在笼子里时间太久会产生强烈应激反应,捕获之后需要尽快处理。于是,慕容主动揽下了“望风”的任务,从每天傍晚开始到深夜,每隔半小时下楼去看一眼诱捕笼。

如今,慕容的工作早已不限于“望风”,他用照片和视频记录下科研人员一次次开展调查的过程,成了团队的“档案员”;他负责管理分布在金山区的5台红外相机,每隔一段时间更换电池和存储卡,并修剪草丛,防止镜头被遮挡;他参与了2022年和2023年的两次“貉口普查”,并在公益活动中现身说法,向市民们分享自己做志愿者的经历。今年7月,他要以领队的身份参与第三次“貉口普查”。

慕容说,他很享受在键盘和代码之外,拥有“公民科学家”这个“隐藏身份”——认识一群来自各行各业但志同道合的人,做一件很纯粹的事。他也打破了自己对科学家的“刻板印象”,“他们学术素养高,但一点不高冷,王放老师他们常趴在地上,有时候还弄得身上满身泥,很务实,很谦逊。”慕容感叹。

从事公司战略分析的应俊带着自家8岁的男孩淘淘,也走上了科学探索之路。从小喜欢小动物的她在伦敦生活学习时,报名担任了伦敦动物园志愿者。今年,她又报名参加了昆山杜克大学、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等机构发起的“鸟撞调查”,连续20天,每天清晨去小区附近的5幢写字楼周边,通过现场观察和询问保安、保洁工人,调查是否有小鸟撞上玻璃幕墙。

前不久,她带着淘淘一起完成了下个月貉口普查的“预调查”,完成了样线设计。复旦大学的同学们还邀请她和淘淘一起走进实验室,清洗貉的粪便。在水下将可溶物冲洗干净后,母子俩惊讶地发现,由于这只貉的食物以香樟叶为主,洗完以后,“粑粑是香的!”在生活中,这份对动物的热爱仍在延续——淘淘养着一缸白玉蜗牛,母子俩在研究,为什么好不容易生出来的蜗牛宝宝孵化失败了;接受采访的时候,一个毛茸茸的小家伙在她脚边蹭来蹭去,那是淘淘的小鸡。 本报记者 陆梓华 马亚宁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