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30日 星期五
虚怀若谷(书法) 游龙山 我的第一次肠镜 童年的宝石 副业 当年曾为“翼风”狂 心在哪儿,家就在哪儿
第13版:夜光杯 2024-06-06

当年曾为“翼风”狂

陈茂生

搬离中心城区后,少有“荡荡”南京路的机会;但会与人显摆:某年的“六一”节,曾一口气跑到“翼风”。

曾挂着“南京西路459号”门牌的“翼风模型商店”简称“翼风”。上海市中心血站就在隔壁弄堂,马路对面是上海美术馆,亦与上海杂技场毗邻;相去不远的原“跑马厅”钟楼是上海图书馆。如今每次由南北高架经过南京西路,我都会朝东投去意味深长的一瞥;那里曾经的二开间店面是很多航模少年心中的圣地。

读小学三年级时,听说学校成立“航模兴趣小组”便欣然报名;报名即参加、不考试不收费,当年就是这么爽。

第一次活动,听年轻女老师王芳讲航模基础知识。始知飞机和“流线型”密切相关,正因机翼两面空气压差才得以翱翔,而飞机降落应是一条平缓“抛物线”。航模有实体、弹射、滑翔、线纵的区别,最高级就是“遥控模型”。每周六放学后是兴趣小组活动时间,每人发一袋材料一把锉刀,要求做一架“歼-5”战斗机实体模型。经过削切、锯锉做成机身、水平垂直尾翼,并为一对机翼粘上两片导流板、下方各挂个副油箱、起落架。拼装胶合打磨刷银漆,尽管有点粗糙但乍一看还蛮像回事;听着同学“啧啧”称赞,成就感当然爆棚。以后做过弹射模型、橡筋动力直升机,拉紧橡皮筋,一声令下“起飞”,十几架模型飞机急速升空,颇为壮观;然后以滞空时间长、姿态平稳的为优胜。还去广中路“靶子场”观摩航模比赛,心里默念“很快,我也能”。

但随后不读书“赋闲”在家了,兴趣小组也没了。但凭借炽烈的航模兴趣打听到:南京西路的“翼风”是全国唯一的航模材料商店,并展示各种大小的航模船模。就怀揣一角五分钱,从溧阳路坐14路电车到南京东路福建中路,依稀记得票价7分;然后步行至“翼风”。那时南京路上人流汹涌,各种食品香味随风飘逸,但我则目不旁视、步履匆匆;一到就挤在人群中,看橱窗里精致的航模、数数船模有几层甲板几门大炮;就此一发而不可收拾,几乎每周都去“报到”,无论冬夏。买好模型再走到外滩观察来往船只,浑然不知暮色已黄昏。

那时,最便宜的弹射飞机、橡筋直升机每套一角三分;稍大一点价格自然就贵,电动小马达、微型发动机当然属于奢侈品。嫌现成胶水太贵,买几分钱一瓶“香蕉水”,浸入破乒乓球、旧胶卷碎片;用融化的胶合体当胶水。用小火把薄木片烘烤弯曲成船体状,常常为烤焦或用力过大折断而沮丧;没有手摇钻、台虎钳等工具,只能用铁锉刀锯,经常手上“挂彩”,有一二次还血流不止,简单包扎后继续干。最开心的是携带飞机模型到五角场的大学操场放飞;最扫兴的是趁下大雨“发大水”检验船模“抗风浪性”从未有成功案例;最感谢的是父母,见我如此折腾从未责难;摊得实在不像话,顶多来一句:“东西摆摆好!”

当年就为“翼风”狂,一狂就是好几年。

听路边有歌声回荡:少年自有少年狂。是的,哪个少年不轻狂?由“翼风”引发的那份轻狂,虽不再勃勃跳跃但仍炽热,映照着一份美好回忆。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