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6日 星期二
学会爱,付出爱,收获爱
第14版:星期天夜光杯/读书 2024-05-12

学会爱,付出爱,收获爱

今天是母亲节。

母亲,意味着爱。爱,是一种能力。

提到爱,似乎我们总会想到妈妈温暖的怀抱、慈爱的目光、香喷喷的饭菜。妈妈,似乎意味着付出、包容、接纳、隐忍,我们的祖辈女性尤其如此。

在此介绍两位女性:阿玉,平凡的家庭妇女,一生用爱护佑家人;库淑兰,农村老太,经历丧子之痛,晚年成为“剪花娘子”。她们平凡也伟大,日子一天天过,困难一点点熬。阿玉付出也有所得,库淑兰朴实也聪明,每个人都是丰富的多层面的。《阿玉》这本书让我们看见被遮蔽被忽视的人,去学习爱的能力。《成神》中库淑兰的经历告诉我们人生有很多可能,不要被年龄所限。女性这一生,不求波澜壮阔,但求全力付出也被善待;也可以像身为母亲的诗人余秀华那样,历经坎坷,也要绽放。

祝愿天下母亲,奉献也独立,付出爱,得到爱。——编者

她一生未嫁,养育一家三代,奉献也索求,陈丹燕非虚构新作

《阿玉》:平凡的女性,爱的教育

■ 熊悦妍

《阿玉》是作家陈丹燕最新非虚构作品,书写的对象是抚养她长大的姑妈阿玉。她在书中以细腻动人的笔触,记录了阿玉这位为家人奉献一生的女性祖辈的真实命运,又通过阿玉对家庭的付出与依赖探讨了爱与独立的艰难平衡,向依靠职业而独立的现代人提出了“何为人生必要之物”的本质问题。

多年前,陈丹燕曾创作出版《莲生与阿玉》,这本书是一个关于寻根和信仰的故事,由陈丹燕的父亲莲生与姑妈阿玉的故事组成。相较于莲生激昂的信仰之路,关于阿玉的一切如此迥然不同,在莲生那坚定信仰的光照下,阿玉简朴奉献的一生如同那隐没的灶房,火光熄灭时寂静无声。陈丹燕为新版《阿玉》作了修订和增补,使本书得以全新而独立地存在。如今阿玉独自而敞亮地走来了,有了自己的模样,正是我们一开始所想象的那个样子,甚至更真切——作为参与过这本书的编辑,我为她感到高兴。

阿玉是陈丹燕的姑妈,莲生的姐姐。长姐如母,他们的母亲亡故后,尚未成年的阿玉便承担起了全家的担子。而后,她一生未嫁,未曾组建过属于自己的家庭,但却像是整个家族的母亲,养育了三代人长大。陈家三代人,都是她“精神废墟上的花朵”。陈丹燕幼时父母忙碌,阿玉便是她可以无条件依赖的家人;当她抱着自己刚出世的女儿第一次回家时,便是阿玉给她们欢欢喜喜地开门。但故事的开篇,并不是从阿玉讲起的。以莲生的回忆录作为串联、陈丹燕的回乡之旅为引子,阿玉的故事,是在往事的余波中缓慢展开的。这恰恰是陈丹燕的意图:正如那个时代的许多伟大却不被看见的女性一样,阿玉的一生,都是隐藏在莲生和家人的身后的。她们被遮蔽,被讲述,甚至被遗忘。当莲生晚年缠绵病榻时,家人纷纷鼓励他写下自己的回忆录作为纪念,却并未有人问一问阿玉,讲一讲自己的一生。阿玉是那个时代未留下名姓的无数普通妇人中的一个。是每个人家都会有的祖母、外婆、姐姐、母亲。她也许未曾实现壮阔的一生,但她深谙爱为何物。她也许不被看见,却懂得如何用爱的眼睛看见每一个孩子的心灵。被这样的目光照护过的孩子,心就暖和了、结实了,知道如何去爱他人和自己。像阿玉这样的人,厨房是她们世界的核心——操持厨房的人总是习惯给予。想起她们,就会想起腾腾烟火间,她们佝着身子忙碌的样子,就会想起那些她们为我们做的食物,胃和心都能觉得熨帖。是这样的食物喂养了我们。很多个编辑会,话题都由阿玉岔开去,编辑、设计师们聊起童年那些长辈,自家的“阿玉”曾经对自己的那份好,说的和听的都红着眼眶,确认了各自身上被好好爱过的痕迹。

在厨房之外、家事之余,阿玉还用钩针赚生计、供弟弟念书——陈丹燕郑重地写道:“就像我随身总带着笔一样,她总随身带着钩针。”就连阿玉住院时也不例外。阿玉一定也是为自己的一双手感到自豪的。是她的外婆叶四姑教会了她,“我也有一双手,不用靠别人”。叶四姑教会阿玉识字、记账、识别草药,也向阿玉展现了另一种人生的可能:一个女人,也可以独自在这世间过活。在阿玉身上,独立和奉献并不相悖。她并未真正依靠过谁,不嫁人、无儿女的命运并未真正困扰过她。她有自己的信仰,当死亡迫近,坍塌的信仰不足以救扶恐惧时,她追问,索求,并不轻易心甘。而奉献,究竟是怎么回事?计算得失之人是不会明白的。

书中有许多幅关于阿玉的手的照片。病床之上的、紧握着的、又或是独自垂落的。阿玉的手掌心像是空的,因为她总忙着给出去什么:她的时间、创造、很多很多的爱。但我们又能真的抓住些什么呢?给予的人也许比紧闭手心的人更接近幸福。临落幕时,其实也不过想多握住几双热乎的手罢了。

65岁跌落悬崖,一把剪刀惊艳世人,76岁成为民间工艺美术大师

《成神》:她的爱与痴,伤楚与绽放

■李艺

1996年,库淑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作为国内第一批获得这个称号的人,库淑兰当时已经76岁。这个来自大山深处的农村老太太,以精彩绝伦的才华,惊艳了人们的视野。她的艺术天赋究竟来自于何方,是什么样的生活,造就了生命力如此鲜活的作品?这一切问题,《成神》给了我答案。

从语言上来说,这部诞生于陕西渭北高原上的作品,有着如黄土一般的血脉和传承,它厚重、粗犷、大开大合,有着不加掩饰的洒脱。但从内容上来说,《成神》却有种隐约的克制感,它不歌颂苦难,不认为是痛苦造就了艺术家,它只是让人在库淑兰辉煌灿烂的艺术银河下,也注意暗流般的影子。

一个时代就是短短一瞬,千万人如浪花奔涌,最终消失在遗忘的海岸。在那个年代里,库淑兰同样是被痛苦裹挟的普通人。四岁就被裹小脚,东奔西走讨生活;一朝媒妁之言,就忍耐了一辈子丈夫的大男子主义;十年间生育了十三个孩子,最终只养大三个。她是无数乡村女性的缩影,是普通女性的代表,是千万年女性命运的映照。

但库淑兰又是绝无仅有的。她的爱、欲、痴无法诉说,悲愤无处倾泻,就刻在灵魂深处,一层一层,印成生命的底色。她把苦难当作彩纸,乐观与勇气作剪,尽情宣泄自己的精神世界,创造出一个无与伦比的美学空间。在她的作品中,她是逃荒时的小女孩,是经历丈夫家暴的妻子,也是经历一次又一次悲伤的母亲,她同时生活在过去和现在,她平凡也伟大,她潦倒痛苦也星光熠熠,她的每一次呈现,都是她灵魂的肆意绽放。

65岁时,库淑兰外出干活,不小心掉下了悬崖,被人发现时已经昏迷。几天后她苏醒了,握住剪刀,把普通的彩色蜡光纸剪成点——大小不一的圆圈,线——宽、窄、弧、直不等的纸条,面——局部形象,然后在白色纸板上粘贴组合,剪啊剪,贴啊贴,“大大的眼睛,瞳子黑而圆;眉毛似弯弓,眉心点美人痣,红彤彤,大清早的太阳色一样;鼻子像一颗悬空的桃子,鲜润润……头戴凤冠,身着霞帔,雍容端庄,充满自信与张力,展示母仪天下的壮美……”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艺术形象诞生了。这是谁?库淑兰得意地说:“这是剪花娘子,剪花娘子就是我!”乡亲们惊呼:“成神了!”“成神”一词是陕西方言,说一个人在某一方面做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和境界。

库淑兰突破性地开创出我国民间剪纸的新门类——旬邑彩贴剪纸,艳而不俗,繁而不乱;既传统,又现代;既纯朴,又艳丽,闪耀人类童年的纯真灵光。专家说:“敢于自夸为‘剪花娘子’,这是库淑兰对自身人生地位转折的宣言!”中央美院杨先让教授激动地说:“这是我至今见到的第一号种子,真正的大师级别,是几百年出一个的……”2011年,以库淑兰剪纸为代表的旬邑彩贴剪纸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尽管“成神”这段经历里隐藏着她的狡黠,却也是独属于乡村女性生存智慧的又一佐证。库淑兰在成为艺术大师的路上,不只是技法的不断精进,更是思想与审美的不断表达。在她的作品中,充满着一位女性的辩证朴素哲学,用回家掩盖离开,以拥有解释遗憾,用蓬勃对抗衰落,一道一道的撕裂伤上,库淑兰撒满了乐观的种子,开满了希望的花,她以智慧超越了肉身。

《成神》是一部超越人物本身的作品,是一部少见的乡村女性主义作品,不同年龄段的女性都可以在库淑兰的身上找到共鸣,被她乐观豁达的性格感染。

《后山开花》:余秀华“对文字的钟情经久不衰”

余秀华和她的诗歌曾在国内诗坛掀起浪潮。《后山开花》是她的第四部诗集,收录其近年来新创作的诗歌150余首。她的诗歌具有大胆绮丽的想象力,而她对生活苦痛的描述,力透纸背,真切坦荡,给人以生命的鲜活力量。

在这本充盈着爱的新诗集里,对故乡的深情,对亲情、爱情细腻的坦诚,对日复一日生活的敏锐感悟,一如既往地呈现在余秀华充满个性的诗意语言里;同时,加入了对生活本质更深层面的思考,整体更趋成熟。余秀华自称完成了写作的使命,因为“我所有的爱里面,对文字的钟情经久不衰”,而在最忠诚的文字面前,“一切的苦厄都成了配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弗吉尼亚·伍尔夫:作家的一生》:追踪她一生中的持续流动

在大众视野里,弗吉尼亚·伍尔夫常常要么是一个脆弱的女作家,要么是一个远离真实世界、矫揉造作的唯美主义者。林德尔·戈登通过伍尔夫的小说作品以及日记和书信重构出这样一个伍尔夫:她是强健的步行爱好者,努力工作的作家,更是“不知疲倦的探索者”,探索“人类处境的千奇百怪”。

作者想要呈现的并非常规的线性传记叙事,而是在真实性所能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详尽地追踪记忆和想象在伍尔夫一生中的持续流动。戈登同时论证了这种传记方法正是伍尔夫的发明,也曾由她实践,背后是一种全新的重视无名者的历史观。 (上海文艺出版社)

《令颜》:爱情在记忆里苏醒,在现实中为谁绽放

这是作家止庵继《受命》之后创作的第二部长篇小说,也是一部探讨记忆与爱情的作品。

五十多岁的程洁特意从广东来到北京。她的到来,无论对她本人,还是对在北京工作的女儿,都有点突然。程洁是看到一则消息:北京某剧院正首次排练某位剧作家的遗作《令颜》,临时起意来北京。她此行目的是看《令颜》的排练过程。因为她与这个剧本有着一段任何健在的人都不知晓的秘密关系。所以当看到剧院招聘保洁员的消息,程洁立刻应聘到岗。

随着剧组的排练,一段跨越时空的情感在记忆与现实的交互中,时而模糊,时而清晰,时而确凿,时而飘忽。程洁不禁怀疑,自己这大半生,也许不过就是在反复验证三十年前的那一天。而排练过程中剧组里发生的事比她经历过的更激烈,更残酷。仿佛当年那个故事迄今还没有结束,现在的一切都笼罩在往昔的阴影之中。世界是幻觉之城,你我都是迷途不知者吗?

(人民文学出版社)

《人生缓缓》:慢慢来,时间不语,给予惊喜

散文集《人生缓缓》是作家简媛写给匆匆赶路人的一部静心之书。全书分为五辑,分别是:心有所念,哪里都是故乡;欢喜日常,人生难得享清欢;到山中去,觅安静的力量;且偷闲,安顿好疲倦的灵魂;人生缓缓,时间自有答案。全书收录了《妙高峰里享清欢》《静而不寂》《那一眼的光影》《如果万物不多情》等60篇散文。

作家简媛用自己的行走告诉读者:其实生活不是赶路,而是享受过程。感到疲倦时,不妨向温暖的地方流动。紧绷的土壤长不出耀眼的花,抬头看到的满天繁星是生命的能量。慢慢来,时间从来不语,却能给我们出乎意料的惊喜。简媛的文字自然灵动,情感浓烈,结构巧妙,是一部成长路上的心灵之书。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