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伟民
黄宝妹,这位生长于黄浦江畔的上海女儿,是新中国纺织工人的杰出代表,国家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奉献者,她为实现让“全国人民穿好衣”的梦想择一业、终一生。沪剧《黄宝妹》这部由沪上民营文慧沪剧团出品并演出,由蒋东敏编剧、吴佳斯导演、汝金山作曲配器的作品一经亮相,便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和好评。在近两个小时的观剧体验中,自始至终让你感受到一股真切自在的气息萦绕身旁,一种朴实无华的自然之美给人以精神愉悦、心灵滋养。
真切可感
剧中塑造的黄宝妹这一艺术形象不是虚幻的,而是真切可感的。情节的设置和细节的刻画是主创团队经过多次深入体验生活,多次走访93岁高龄的黄宝妹,与她零距离亲密接触交流中不断提炼加工艺术再现的,充满着生活感、烟火气、上海味。演出大幕一拉开,随着舞台上黄宝妹一句“说来说去,我不过就是个从旧社会走到新中国的纺织女工中”,立即把观众的视线引到了解放前黄宝妹“十二岁就剪断辫子摆渡过江进纱厂”的场景之中。一段“我出生在上海浦东一间小破房”沪剧长腔中板,在稍显变化的深沉曲调中,将一个“咬牙能咽下千般苦,再苦再难也能撑”的小宝妹倔强的个性逼真地展现在了观众面前。
全剧循着一个个时代年轮,将黄宝妹平凡而不乏精彩的纺织人生渐次向观众展开。1958年,在电影导演谢晋根据黄宝妹真人真事拍摄的《黄宝妹》电影中本色出演“黄宝妹”获得成功,成了那个年代的青春偶像时,她不当明星要纺纱,岗位永远在车间;当她被人风言风语曲解为技术革新是为了“维护她劳模面子”,说她“欢喜出风头,就是要表扬,就是要她劳模面子”时,她也会靠着丈夫的肩膀任由泪水恣意流,但一想到“一定要多纺纱,纺好纱,让全国人民都有好衣服穿”的初心时,她马上擦干了泪水重抖擞,银锭飞转绘新章。
乡音亲切
《黄宝妹》用上海的乡音——沪剧这一艺术形式来演绎黄宝妹这位上海的女儿,这一人物形象与沪剧的剧种气质是十分贴切相符的,会给人产生一种天然的亲切感。
优秀中年演员缪佩红是第一次在原创沪剧大戏中担当重任扮演“女一号”,她把握住了“黄宝妹”这一人物的基调,特别几段唱腔中,唱出了感情、唱出了韵味、唱出了人物,比如“今日退休将别离”这一段近70句的“赋子板”唱腔,字字清晰、句句动情,其中黄宝妹对与她纺织人生有所交集者的七声“谢谢”,一声比一声动人心弦,将黄宝妹这一形象、将《黄宝妹》这部剧推向了高潮,赢得了满堂彩。
著名沪剧演员杨音扮演的丈夫吴华芳这一“贤内助”,对黄宝妹体贴、理解、支持的善良秉性深深地打动了观众。作为沪剧王派弟子的杨音,王派唱腔声情并茂、质朴无华、韵味悠长、悦耳怡心的主要美感特征在本剧中得到了尽情发挥,开口处总能听到观众的阵阵掌声。剧中还有一群扮演纺织女工的青年演员,尽管表演中有的地方略显稚嫩,倒也朴素真实。
本剧的音乐形象充满着沪剧的艺术韵味和时代的气息,“琅琅六尺莲花落”等不少民间音乐朗朗上口、悦耳动听,使《黄宝妹》竟有了些沪语音乐剧探索的意味。整部剧的舞台同样呈现出质朴的风格,可以组合转动的纺纱机,一缕缕纱线织成的纱幕意象,黄宝妹家里简洁干净的那个年代上海人家的模样,让观众仿佛走进了过往岁月而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