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蒋荣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说的是只要人肯努力、下功夫、会钻研,总会在某个领域内成为佼佼者。至于三百六十行,那只是形容各行各业之多、分工之细的概数,其实何止三百六十行。不过,我小时候,曾听人说,他的手艺只能算是三百六十行外的“半”个。
那时候,上海市区住房不像现在独门独户,一条弄堂里的十几户人家,大家共用一个水龙头、一个大电表、一个天井。家里有了大事要办几桌圆台面,碗盆碟子肯定要互相借用。因此为了不搞错,各家都会在碗、盆、碟子的底部凿个姓氏,以便“完璧归赵”。
1958年春上,我家搬到裕德路住。一路上老妈居然敲碎了好几只大小瓷碗,进屋前,老妈又打碎了最后一只油腻且打了几个补丁的大碗,口中还念念有词“碎碎平安喽(岁岁平安喽)!”下午,老妈就带着我找到了三角东街上的一家瓷器店。挑选好了十只大小新碗后,瓷器店的店员主动问要不要“凿字”,老妈说:要,凿一个稍许大一点的“马”字。当时,我的个头刚好过柜台,但还是能看清那名店员左手用三根手指捏着一支铅笔般粗细、头部镶嵌小钻石的“金刚钻”钢钎,右手举一把錾口小榔头。随着“笃、笃、笃”的敲击声,很快碗底一个繁体“马”字就隐隐显露出来了。等全部凿好后,店员在碗底抹上一层黑色颜料,再用抹布使劲一擦,那碗底的“马”字就非常清晰了。
后来我长大了,买碗的家事老妈都让我去办,经常去那家瓷器店。无论是顾客需要什么篆、隶、行、草等字体,凿出来的字都好像书法作品,非常遒劲、漂亮,碗底凿字几乎成了这家瓷器店的名片,生意也因此好了不少。我曾在瓷器店一边看店员凿字一边感叹:真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啊。谁知这名店员笑着说:“我这个手艺不在三百六十行内哦,只能算三百六十行半,因为单靠在碗底凿字,不能养家糊口的。”
到上世纪70年代初,瓷器店的手工凿字办法也与时俱进了,从天花板上吊下来一根带有自动伸缩功能的绳子,连接一把类似装了金刚钻头的冲击钻,效率成倍提高,劳动强度则显著下降了。
如今谁家还会在碗底凿字?因此这半个“行”似乎也隐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