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钰芸 金旻矣
境外游客超10万人次
据消费市场大数据实验室(上海)监测数据,4月30日—5月4日,全市线上线下共计消费530.3亿元。其中,线上消费235.4亿元,同比增长8.3%。监测的35个商圈进店客流总量2569万人次,同比增长5.4%。境外游客客流超10万人次,同比增长62.2%。
据银联商务大数据监测数据,节日期间全市线下消费308.1亿元。其中,外来消费149.0亿元,占比近半,同比增长0.7%;消费人次1448.6万人次,同比增长9.1%。江苏游客消费人次占比最高,达20.2%,排在其后的是浙江、安徽、山东和北京。
据抽样调查200家零售和餐饮企业数据,节日期间,长宁龙之梦购物中心、虹桥天地、静安大悦城、蟠龙天地、松江印象城、LCM置汇旭辉广场、凯德虹口商业中心、世纪汇广场、上海环球港、恒隆广场、复地活力城、松江万达广场等样本销售额增速均超10%。
汽车、家电的以旧换新补贴叠加五五购物节优惠,带动绿色消费成为消费主角。节日期间,绿色智能家电补贴商品交易量1.6万单,销售额1.3亿元,比平时周末增长40%。
商旅文融合吸引客流
节前上线的“上海市促消费活动宣传平台”小程序汇聚全市精彩活动,每日推动活动近200场,带动南京路步行街、豫园、徐汇滨江、迪士尼度假区等热门商圈、地标人气满满,迎来大客流。
节日首日,“2024上海国际咖啡文化节”在徐汇滨江开幕,绵延1.5公里的滨江岸线汇集咖啡市集、老字号品牌、体育赛事、演艺演出等跨界内容,让市民游客在“咖啡+万物”的新型消费集市中,品味美好生活,日均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
徐家汇商圈联动米哈游、腾讯等推出“星梦偕游”“夏日热恋·爱在徐汇”主题展,通过海派文化与现代风格的结合,为广大玩家带来一场打破“次元壁”的美妙玩乐及购物体验,节日累计客流超215万人次,同比增长超17%。
南京路商圈,公交20路变身移动步行街,在车身和车厢集中展示真老大房、稻香村、邵万生等老字号经典元素;部分老字号延长营业时间,带动销售额不同程度增长。
黄浦区加强外滩枫径、思南公馆、外滩源、新天地等载体地标深度联动,呈现“外滩精酿啤酒节”“思南夜派对”“FOUND158夜生活节”等活动。虹口区结合苏州河夜游项目,打造北苏州路商旅文IP市集活动,北外滩商圈节日期间销售额大涨53.7%。
首发经济引全球好物
节前,逾200家首店旗舰店登陆上海消费市场,近300个国内外品牌举办首发、首秀、首展活动。
南京路步行街ANIPLEX(安尼普)、animate书店+咖啡、GuGu Home的全国首店落户百联ZX创趣场后,吸引众多外地游客,5月1日商场客流超8万人次,当天实现销售额近600万元。进博集市城市会客厅亮相南京路步行街,25个国别主题馆引入5000余款进博同款和国别特色商品,打造上海进博消费的国别文化打卡地。
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开启“虹桥GO 购全球”购物节,举办“多彩丝路汇聚万国”主题集市、世界名车展等活动。宝山区开展首届“乐邮宝山”港口音乐会,邀请上海音乐学院交响乐团、上海爱乐乐团等知名乐队来到滨江带沿线区域路演,提升邮轮产业的知名度。“海洋光谱号”恢复运营国际游轮度假航线,阔别四年半后回归上海母港,载着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0余名国际游客入境上海,创国际游客单船入境人数纪录。
相关链接
今年五一假期,上海市市场监管局投诉举报系统共受理消费者投诉19262件,同比增长6.6%。统计显示,消费者对服装鞋帽、食品、家居用品、化妆品、通信产品、计算机产品、家用电器等的诉求量居前。线上消费投诉占投诉总量的86%,除了传统电商网购,网络直播带货、短视频带货、社交电商购物等新型消费诉求增势不减,主要是线上服装鞋帽、食品、家居用品、化妆品等带货购物,涉及经营者售后服务、商品质量、合同履行、广告宣传等方面的问题相对集中。其中,反映经营者售后服务问题占比达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