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小慈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文化品牌建设关乎城市形象和竞争力。谈及上海文化品牌,我们不妨从更为宽广的视角出发,从一万年的中华文化史和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中寻找灵感和答案。中华文明生生不息、源远流长,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古老文明。可以说,文化的力量在其间发挥了核心作用。文化不仅承载了中国历史,也必将对中国的当下和未来产生深远影响。中国民乐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事民乐事业,我深感责任重大,更为能在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的伟大历史进程中贡献力量而倍感荣幸。
如何使民乐成为上海文化品牌中一张独具特色的名片?我们要从传承和创新两个方面出发。20世纪初以来民族音乐文化繁荣发展的历史,孕育了上海民乐具有江南文化“诗性”气质的艺术风格。浸润于江南文化的滋养,上海民族乐团自1952年成立以来,始终保持着精致典雅、清新自然的音乐气质,涌现了一批杰出民乐艺术家,创作演出了一批经典民乐作品,被誉为“最优美的民族乐团”,在中国民族音乐发展历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们有责任传承好这份历史的荣光,让上海民乐之声在新的时代更好地传播开去。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们要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文化发展的重要论述和考察上海讲话要求,做好民族音乐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探索出符合当下的民乐发展路径。近年来,围绕“民族音乐、当代气质、国际表达”的创作理念,我们拥抱新的表达方式、技术手段、观演关系,从观众的实际需要和审美变化出发,时刻关注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从书写山河之爱、家国之爱、世界大同的《海上生民乐》,到聚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家园》;从展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魅力的《共饮江河水》,到致敬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国乐咏中华》,再到跳脱上海地域维度、呈现六百年紫禁城历史底蕴和创新发展的《紫禁城》——我们海纳百川、兼收并蓄,以贴近当下的创作视角赋予传统民乐丰富的思想内涵。从融合国乐、光影、空间,以“四轮百场”创造民乐驻演历史的国风音乐现场《海上生民乐》,到突破舞台形制、构筑“全息式”听觉空间的《云之上》——我们不断打破有关民乐的固有印象,在民乐与不同元素的深度融合中,拓展民乐的艺术疆界,回应当代观众对民乐艺术全新的审美期待。
我们还积极关注民乐与数字技术的创新融合,期待探索和见证文化生产力领域的新变化为古老民族音乐的创新发展带来的新可能。今年4月,由上海民族乐团携手腾讯音乐娱乐集团共同打造的《零·壹|中国色》国乐与AI音乐会即将于1862时尚艺术中心首演。音乐会的所有曲目都由AI创作,并通过上海民族乐团演奏家的二度创作和多元演绎,使作品焕发个性、情感和感染力。音乐会的创排过程,是一场AI技术与民乐的创新融合实验,更是一次科技与艺术的双向赋能。
厚植于上海的城市精神品格,我们时刻保持着创新意识,去思考和探索我们所从事的这项古老技艺。未来,我们还将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进一步做好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创新,为助力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作出民乐人的贡献。
(上海民乐团团长 古筝演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