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22日 星期三
“请典型赏艺” 和200年前的“西班牙托尼”相遇 驰骋八万海里“双龙”凯旋抵沪 沙漠变泽国:阿联酋遭遇罕见暴雨
第5版:综合新闻/国际新闻 2024-04-18

驰骋八万海里“双龙”凯旋抵沪

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取得丰硕成果

“雪龙2”号极地科考船前天返航“回家”,靠泊在位于上海外高桥的中国极地科考国内基地码头。至此,“双龙”先后顺利抵沪,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圆满完成考察任务。

本次考察于2023年11月1日从国内出发,首次由“雪龙”号、“雪龙2”号、“天惠”轮3船保障实施,累计总航程8.1万海里,完成中国南极秦岭站建设,实施“五海五站”科学考察,围绕南极重点海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影响等重大科学问题开展了大范围、多学科、系统化综合调查,取得了丰硕成果。

南极之上起“秦岭”

中国第5个南极考察站——秦岭站2月7日开站,填补了我国在南极罗斯海区域的考察空白。新站建设充分考虑了南极特殊的自然环境条件,采用了装配式、模块化的建造体系。第一步是搭建钢结构——在国内量身定做的装配式钢结构件,到南极现场拼装后即可搭起“骨骼”;第二步是安装功能模块——根据功能划分,模块分为度夏、越冬、办公室、实验室、厕所等5大类,所有功能模块均采用国内加工、现场安装的方式完成;最后一步是安装幕墙板——幕墙板外面是一层不锈钢板,背面是铝型材复合板,里面是一层聚氨酯泡沫板,不但坚固美观,还兼具保暖功能。

“在秦岭站建设过程中,考察队员分成钢结构、水电、外墙板、土建、机械、综合管理和后勤保障7个班组,每天工作13小时左右,克服了极端艰苦环境的挑战,历时52天顺利完工。”中国南极秦岭站项目副总指挥王哲超说。

“秦岭站面向太平洋扇区,具有重要科研价值。”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主任刘顺林说,未来秦岭站将承担海洋生态、海冰、冰川、海平面、大气、地球物理、高空大气物理、陆地生态等业务化观测,为评估南极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提供基础支撑,为了解罗斯海区域自然特征提供重要保障。

开展立体化“体检”

“考察队在时间紧、任务重、不断受绕极气旋影响的严峻考验下,围绕生态系统、近岸海洋、土壤环境、地质环境、大气环境、冰雪环境、空间环境等要素开展综合调查监测,完成了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秦岭站度夏调查监测任务,取得了一批重要进展和成果。”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领队张北辰说,“围绕气候变化对南极生态系统的影响和反馈等前沿科学问题,考察队完成了南极宇航员海、阿蒙森海、南极半岛邻近海域、普里兹湾、罗斯海的大洋调查,极地生态系统评估和海陆空立体观监测能力全面提升。”

去年12月16日,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昆仑站(泰山站)队出征,向着南极内陆腹地挺进。考察队员经受了最严酷环境的考验,抵达位于冰穹A地区的昆仑站,首次开展了近红外天文观测及近地空间环境全时段监测,冰穹A地区太赫兹天文谱线观测首次实现谱线成图观测,获取表层雪、雪坑、地层大气气溶胶和浅冰芯等样品,并对我国自主研发的昆仑站无人值守能源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在长城站和中山站,考察队分别开展了近岸海洋生态、湖泊生态和土壤生态环境调查、植被样方调查、鸟类与哺乳类动物调查等,获取了大量宝贵数据资料。

“本次考察充分发挥自主创新主导作用,自主研发的近红外望远镜、可移动太赫兹望远镜系统、南极无人值守智慧能源系统、‘雪豹2’极地特种载具、无人智能载具等多种自主创新技术仪器装备在南极现场开展应用和测试。”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副领队谢健说。

本报记者 郜阳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