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9日 星期二
三言两语记 菖蒲花(彩色钢笔画) “鱼儿”与育儿 观云记 极简留白之美 三眼灶头一眼井 神秘桅杆
第14版:夜光杯 2024-04-10

神秘桅杆

陈志超

举世瞩目的“长江口二号”古船,在横沙岛东侧水域沉睡了160多年后,于2022年11月被“奋力”轮整体怀抱出水,这是我国水下考古的重大发现,也是世界水下考古史上的奇迹。

值得称奇的是古船能浮出水面重见天日,是考古专家“踏破铁鞋无觅处”时,得益于横沙岛海鸿村渔民的一个神奇传说,然后对应1958年上海“老海图”、声呐扫测及资深潜水员下水探摸等,“柳暗花明又一村”,确证是条晚清“同治”年间的商贸沙船。

综观世界水下考古史,我国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上海的水下考古进入新世纪后异军突起。专家们经过田野调查得知长江口有着大量沉船,但追根究底的话谁也说不准。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们来到长江最东端的横沙岛,专事渔业生产的海鸿村的居民向他们反映附近水域有沉船存在,曾有老渔民们见到过露出水面的又粗又硬的帆船桅杆,有风浪的话水底下还有哐啷哐啷物品撞击的响声,这条信息引起了专家们极大的兴趣。

无独有偶,这使我想起了一件陈年往事。我的祖父年轻时常年在海面上从事捕捞作业,年少的我曾听他说过在铜沙浅滩看到过航船的桅杆,凭他的经验推测水下有沉船。当年逢有狂风暴雨天气,祖父不出海时居家用网梭修补渔网,我绕膝在他身旁听他讲发生在海上的稀奇古怪的故事,关于桅杆的事是其中的一个插曲,当时我只是听听而已并没当一回事,如果不是“长江口二号”古船的被发现,这段记忆也许永远湮灭在脑海中。现在看来早年横沙岛上耳闻目睹“神秘桅杆”的不在少数,而在海鸿村里几乎是家喻户晓。

眼下横沙岛居民基本上是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家乡南通(古称通海)海门、启东人的后裔。然海鸿村的居民是个例外,他们来自当年管理横沙沙田的晚清官办江苏南菁书院所在地的江阴、扬州、靖江地区,以及无锡、苏州等。其先祖在长江里以捕鱼为生,待打听到南菁书院管理的横沙岛四周渔业资源相当丰富后,驾驭着渔舟,顺着长江水东流来到了横沙岛南部“汪家湾”地块扎根,渔民们以船为家,以“港湾”为村艰苦创业。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将零星散户的渔民们组织起来走集体化道路,1958年成立海鸿渔业大队,并分期分批安排他们在陆地上定居。安居乐业后的渔民们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在海洋资源丰盛的年代创造过辉煌业绩,一年中曾获得过15297担的高产纪录。正是渔民们长年累月在海上作业,所以对于海域情况相当熟悉。早年“长江口二号”古船的桅杆一直暴露在水面上,又粗又硬,任凭风吹雨打岿然不动,出海的渔民都见过。上世纪八十年代后,由于船舶倾斜的原因桅杆看不见了。

沧海桑田,岁月更替,当下的海鸿村还存在,只是由于海洋资源的枯竭及老渔民们不再把舵等,所以出海捕鱼的船只有所减少。大部分劳动力或由政府安排就业,或自谋职业,海鸿村居民的生活过得红红火火。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