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9日 星期二
期待适老支付服务更便利 有伊莉后,欣欣能独行3公里了 做CT,真会增加患癌风险吗?
第5版:上海新闻 2024-04-03

做CT,真会增加患癌风险吗?

本报记者走访上海九院放射科专家,听影像世界“寻光人”解疑释惑

上海九院放射科主任陶晓峰根据影像诊断患者病情 奚荣佩 摄

不久前,“每多做一次CT,患癌风险增加43%”的说法上了热搜。因多位医生站出来辟谣及科普,让放射科从“幕后”走入了大众视线。由于很多病要先“拍片子”看看,使得放射科与临床各科室融合发展,在疾病诊断与治疗中发挥着极大作用。不久前,上海第九人民医院放射科主任陶晓峰的团队就为一名被子宫腺肌症病痛困扰多年的患者实施了子宫腺肌症磁波刀无创治疗。

做临床医生的“眼睛”

“胸廓对称,纵隔、气管居中,双肺纹理正常……”记者采访时,一位放射科医生正在给患者的胸部CT书写诊断报告单。在陶晓峰看来,每个影像检查,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临床决策,不能有懈怠。“如果片子看错了,可能会影响治疗方案。所以,每一张片子都要经过两位医生的手,两人都要签名。”

“比如肿瘤就是要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现在大家对肺结节更加关注了,早期肺癌的患者术后可以长期生存,甚至达到临床治愈,这就得益于影像学早期筛查以及精准诊断。”陶晓峰说,以肺癌为例,早筛的方法有很多,但最敏感、最准确的还是胸部CT。

一位肝移植病人在外院查出“肺癌”,抱着“侥幸心理”来看陶晓峰主任的门诊。“片子上有个球形结节,看着是很像肺癌。但是通过仔细回顾病史发现,病人用了免疫药物,其抵抗力下降,已咳嗽了一个多月,因此,肺部的这个阴影也有炎性的可能。”陶晓峰建议病人回去休息,加强营养,一个多月后,病灶果然缩小了,压在患者心里的石头终于放下。

持续探索运用新技术

有人说,放射科或许是医院“最值钱”的科室,DR室、CT室、MRI室、DSA室……先进的检查设备帮助医生更好地“捕捉”疾病的踪影。上海九院是最先引入影像AI辅助读片的医院之一,再由放射科医师进一步诊断,从而省去大量阴性病例数据的人力资源的占用与浪费。陶晓峰说,传统的人工模式中,影像科医生每天需要面对的工作量很大,引入人工智能做第一步的初筛工作,大大提高了医生的效率。

“放射医学是一门依靠经验积累的学科,技术在不断进步,疾病谱也在不断变化,放射科医生不仅要全面掌握临床知识,还要不断学习新技术、新技能,让更多患者获益。”陶晓峰说。他在工作中发现,新型MRI检查技术中,如弥散加权成像和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等技术,在甲状腺结节中存在巨大的应用价值,推动了临床应用CT和MRI方法术前诊断和评价甲状腺结节。

写报告准确又有温度

在九院放射科,医生们每天早晨都会对前一天留下来的疑难病例进行讨论学习。在陶晓峰看来,放射科医生更是要多学多看,比如片子里的表现每个人不一样,但很有可能得的是同一种病;有的病人片子里的阴影一样,但可能性质完全不同。因此,要注意异病同影、同病异影的情况,有时可能就是一个小得不起眼的影像,就会影响判断结果。

如今,医学影像渗透到了医学的各个角落,放射科医生就像是影像世界里的“寻光人”。陶晓峰每周会给年轻医生“改作业”,看看他们报告写得是否准确,还要注意体现医学温度,因为每张片子都左右着患者的喜与忧。比如,影像上出现的所有征象要比较理性地给予描述,但不要写得过于“直白”,把患者吓坏了;如果患者是复查,还要认真作前后对比。再比如,AI读片的精准度很高,以至于很多没有临床意义的结节也会被“揪”出来,有一次AI提示某位患者有35个结节,其中10多个高危,这时候就需要医生认真地核对、判别,最终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措辞,避免引发患者过度焦虑。 本报记者 左妍

相关链接

“放射”知识问答

一些人对放射科存在误解和疑惑。对此,陶晓峰列了一些常见的问题和误区,一次说清。

问:有传言说,做一次CT,致癌风险增加43%,有这个说法吗?拍摄胸片和CT辐射大吗?

答:过大的辐射量的确会致癌,“量”是关键。按照中国辐射防护规范,一名在医院放射科工作的医务人员,每年放射接受剂量不能超过20毫西弗(mSv)。而对于普通公众,一个人一年接受的辐射量不超过5毫西弗就是安全的。拍一张X光片的辐射量为0.1mSv,做一次低剂量螺旋CT的辐射量为1.5mSv。超声、核磁共振检查属于非电离辐射,产生的热效应不致癌。

问:既然辐射量并不高,那么为何适龄女性在拍片前医生都会问一句,近期有无生育计划?

答:虽然拍X光片的辐射量低,但拍片瞬间的辐射依旧可能损伤卵子。因此,半年内有生育计划的女性,在体检时应尽量避开放射检查。

问:放射科周边是不是辐射大?

答:检查室都经过特殊的防护处理,比如,X线和CT的操作室都有铅的防护,在不进行操作的时候是没有射线的。所以,大家不必“绕道走”。

问:拍片很快,为什么取片不能“立等可取”?

答:放射科不是照相馆,做不到“立等可取”。做完检查后,医生要根据影像进行分析诊断,且经过相关医生审核才能出具诊断报告。对于疑难病例,还要科内或多学科会诊,才得出汇总结论。

问:常规体检要做PET-CT吗?

答:不建议。健康人不建议使用PET-CT体检,因为它的辐射量要高于普通CT。而且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即使作为肿瘤筛查项目还是要配合其他检查,同时它也只适合特殊人群。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