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9日 星期二
融合“两个中心”建设 发挥“前台后台”功能 以和为贵  以稳为重  以信为本 用上海非遗架起中澳文化交流互鉴的桥梁 今天,他为烈士战友念了一封信 记忆永存  老兵不朽
第4版:要闻 2024-04-03

今天,他为烈士战友念了一封信

今天上午,徐伟平为战友胡正群祭扫、读信 本报记者 陈梦泽 摄

“今年是您牺牲40周年的日子,我满怀着敬意,给您写下这封信,以表达我的怀念之情……”今天上午10时,上海市民徐伟平来到龙华烈士陵园,在一位名叫胡正群的烈士的遗像前念出这封信。他们是发小、同学和战友,从小一起长大,感情非常深厚。在1985年的一场战斗中,胡正群壮烈牺牲。多年前,徐伟平得知烈士的直系亲属都已故去,就主动承担起在清明节前往烈士陵园祭奠战友的责任。

今天上午,徐伟平和虹口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和欧阳路街道的工作人员一起,捧着鲜花来到龙华烈士陵园。在烈士纪念堂,徐伟平找到了战友胡正群的骨灰安放格位。三鞠躬之后,他掏出了自己给故友写的这封信,饱含深情地轻轻诵读。在信中,徐伟平追忆了他们两小无猜的友情,回顾了同上战场的峥嵘岁月,倾诉自己失去好友的悲痛之情,最后对烈士的牺牲表示了感激,立誓要继承英雄的遗志,让他们能够安息。

“念信的时候,往事一幕幕在脑海中重现,我还记得那些和他一起成长的快乐时光。”在回忆中,徐伟平的思绪回到了五十年多前。从小学开始,胡正群就是他最好的朋友,他们一起上学、一起淘气、一起挨训。从小学到中学,再到毕业后参军,他们几乎都黏在一起。在那场南疆的战斗中,两人同时奔赴前线,分属同一个营的两个连。1985年3月12日,徐伟平在阵地上听到有人在说隔壁连有人牺牲,是一个上海兵,他的心一下子揪了起来。后来又得知牺牲的战士姓胡,1983年入伍,立刻瘫坐在地上半天缓不过来。他不敢相信,相伴相依十多年的发小,就这样永远离他而去。

战斗结束后,胡正群被部队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和革命烈士,并追记三等功。而屡立战功的徐伟平也回到了上海,时常去看望胡正群的父母,代烈士尽一份孝心。2020年,胡正群的父母先后故去,直系亲属都已不在,徐伟平觉得自己应该做一些事情。

“在中国人的传统中,当一个人去世后,只要还有人每年为他祭奠,就不算永远离开,所以我不想让他被人忘记。”胡正群说,基于这个原因,他承担起每年祭奠胡正群烈士的责任。转眼40年过去了,照片中胡正群被永远定格在20岁左右的模样,而徐伟平今年已经60岁了。“因为他们的牺牲,才换来了我们的平安幸福生活,不能让他们的功绩被遗忘。”徐伟平说,他将以一位老兵志愿者的身份,每年为烈士祭扫,传颂他们的故事,致力实现他们未尽的心愿。这是身为发小、同窗、同袍的使命与责任。

近年来,虹口区和欧阳路街道十分关心烈属及退役军人的生活,在春节、清明节、建军节、烈士纪念日等节日,广泛联合社会力量,走访慰问烈士遗属,继承弘扬烈士精神。

本报记者 李一能 特约通讯员 龙钢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