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尚龙
淮海路上的和合坊,用得上“著名”来形容。这条弄堂发生过很多荡气回肠的故事,暂且不表。沿着淮海中路1号走到和合坊,和合坊是仅有一条“健在”而且完好无恙的弄堂,和合坊以东淮海中路上所有的弄堂,都已是“过去式”。和合坊东首的康绥公寓虽然也有弄堂进出,不过,康绥公寓是公寓,不是典型的里弄。尚贤坊还在,但是十年前已经动迁完毕。淮海路上还有人走进走出、门关进关出的弄堂,是从和合坊向西才有。
小时候,不明白“和合”之意,读了书才知道,“和合”,取自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二仙”,代表着美好的愿望,后来又延伸为对新人的祝福和对家庭团结和睦的礼赞。可以稍稍幽默地错解一下:1928年建造的和合坊,再过4年将迎来百岁,当有很多原因,在我看来,有一点是“和合”的名字起得好,而且这条弄堂也一直和合着。
和合坊从淮海中路直通长乐路,是两条路的和合。和合坊门面是西式的钢窗阳台公寓,弄堂里则是中式石库门。这是中西和合。
淮海路和合坊的弄堂口,最早有一个做生煎馒头的小摊,后来搬到了马路对面,取名春江点心店。一对初恋男女到淮海电影院,看好电影到马路对面春江吃点心,是很体面的事情。吃了一客生煎,感情也熟了。这是和合。
长乐路和合坊弄堂口是过街楼。过街楼下早前有个裁缝摊,一年四季摆着的,两个老宁波,生活好,人客气。一条皮带尺挂在头颈上,一副老光眼镜架在鼻孔上一点,做生活用眼镜,看人凭眼睛。作板上划粉,剪刀、直尺、布料,还有熨斗,各就各位。角落头还有一只搪瓷杯,老裁缝烫衣裳前,端起搪瓷杯,含一口冷水,天再冷也如此,随着上下唇发出的爆破长音“噗……”,对着衣裳喷去,然后熨斗烫上去,有水汽在蒸发。小孩子最喜欢看的就是这一幕。天热偶有“闲情雅致”时,老裁缝的“洒水车”洒到小孩子头上,一定就是隔壁邻居的孩子。这是和合。
和,有和好之意。有两个人吵架,甚至兄弟阋墙,旁人常有“和为贵”的劝说。由此派生和好、和美、和谐、和气、和睦……
“和”还有另外一层意思,是自身之和。一个人要有智商、情商,要有品格、修养,还要有型有款,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意思。
为什么有些人很容易获得旁人的好感,有些人总是遭人鄙夷?有些人学历不低,但是格调不高,有些人职业不错但是做派卑劣,在于自身之和欠缺。玉树临风,亭亭玉立,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外形,也是一个人的气韵。这样的人,可以是你认识的,也可以是你不认识的。邓丽君,至今未曾听说过谁讨厌她的。除了邓丽君歌唱得好,还有她的一招一式,一笑一颦,都让人舒服,在于她身上的“和”气焕发。那么多人学仿邓丽君,扮得很像,唱得很像,但是没有一个可以媲美的——邓丽君“和”之气韵是学不到的。
是否两个和气之人在一起,就相安无事了?婚宴上每有祝词,天作之合,百年好合,旁人看了也都觉得十分般配……很可惜,几年后离了。几十年的友谊小船,也说翻就翻。两个和气之人,并非一定可以合在一起。和而不合,是太普遍的事情了。让人想起了一个成语:貌合神离。看上去是很般配,实际上两个人根本不在同一个频道上。
“合”的重要性就此凸显。
有关“合”,最有意思的解释,是人的上下唇合在一起,合眼也是如此。人的生理功能是上苍赋予的,是自然的,但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不是自然的,合不拢倒是自然的。“合”是两个人、两个器物之间的关系。凡“蛤”类海鲜,皆是“合”作形旁,蛤的生命是由或开或合来延续的。
如果说一个人的和是独奏,那么两个人的和是合奏。两个有自身之和的人一定是排外的。先要互相消磨,磨着磨着,有些就坏了,叫做磨损。磨着磨着,有些就合了,叫做磨合。合也可以是磨出来的。
某日夜快,我从淮海路的和合坊穿弄堂,听得到居家厨房间的“起擦起擦”炒菜声,还兼有女人男人话语声。这是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