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池子
中午去徒步,眼睛被活过来的河吸住了。哦,那的确是春天的河,一改冬日深潭般沉静缄默的苍碧,活跃的水波粼粼跃动,涌起银波晃荡闪烁在仿佛刚生长出来的新绿上,河活了,绿醒了,顽皮的河拱着银波绿背,像某种神秘的美丽的生物,蜿蜒朝前,永无止息地游动。哦,河欢欢喜喜把春接回来了。
《柳林风声》。我心底轻轻读这个温柔的名字,这是我最近在重读的文学经典,尤其适合在春天的河边读。这也是每个春天我都会重读的一本书。
我想,认真阅读过这本书的读者,都会问一个问题:柳林风声到底是阵什么风儿?此刻,在活过来的河边,我也问自己,心里微笑着问。因为只要读过这本书,感觉心间一直吹拂着些风儿。可是,它究竟是什么,那阵温柔的风,为什么让我们觉得生活如此美好,觉得未来值得期待,觉得人情如此美妙?
该书作者格林厄姆一生命运多舛。1859年7月20日,格林厄姆出生于爱丁堡,父亲是律师,却有严重的酗酒恶习,5岁时母亲因猩红热病逝,随后丧父,三兄弟都由亲戚收养。外公外婆把他带到乡间抚养长大。外婆非常严厉。中学毕业后,成绩优异、一心想去牛津读书的格雷厄姆因叔叔拒绝资助学费,只能选择去银行做职员,从20岁到49岁,他一直在银行上班,最后因在银行里被一疯汉用枪击伤,才从银行退休。1899年与发明家爱丁堡的女儿结婚,1900年5月12日有了唯一的儿子,取名叫“老鼠”,但是这个男孩一只眼睛失明,另一只眼睛的视力也非常差。孩子4岁时哭着不肯睡觉,格林厄姆开始给他讲河鼠的故事,孩子很喜欢这个故事,他外出旅行时也央求听这个故事,于是格林厄姆1907年用写信的方式继续讲。这些信札就是《柳林风声》的原型。1908年《柳林风声》整理后出版。格林厄姆的儿子后来因现实和理想的巨大差距,卧轨自杀,年仅20岁。这对于格雷厄姆来说,又是一记无法承受的重击。1932年7月6日清晨,格林厄姆突然死于脑溢血。
格林厄姆一生留下三部作品:《黄金时代》《梦幻的日子》和《柳林风声》。可是,从《柳林风声》中找不到作者任何命运的阴霾,柳林风声是微甜的调子,是对人性的信心,充满与世无争的美好田园生活的静谧诗意乡愁。这种反差让人困惑,柳林风到底吹的什么风儿?
一遍遍重读,似乎摸索到些微解答的钥匙。
格林厄姆笔下的大自然,什么都是活的语言,一条河,是活的;一条被子,是活的;窗户后面的一只眼睛,是活的;河鼠头上柔软细小的毛发,是活的;一支曲子,是活的;一丝心绪,是活的;连小动物们的后颈窝,也是活的……什么都是活的,什么都赋予敏锐的感知,表面上作家运用拟人手法,让所有的物都有了灵性,赋予人类丰富的感知和活泼的生命,其实根本上他是把万物当成了人,他以为万物平等。这不仅仅是修辞手法,而是内在的生命观所决定。所以,100多年了,我们还能随他徜徉在那条河上,身心澄澈,以为自己是那只鼹鼠、河鼠、獾、蛤蟆或者水獭,作家发丝般细腻的人物心理、性格刻画,让我们了悟:也许,我们身体里都住着某个动物:鼹鼠、河鼠、狗獾或者蛤蟆……
大自然消解了格林厄姆的痛苦,对自然和动物的热爱,让他战胜了现实的局限,他在自然和天赋之间找到了风声轻扬,那是心灵平和的法宝。
把心打开,裸露在林间清风里,侧耳倾听,那阵抚慰悲伤的柳林风声。
闭上眼睛,感觉在柳林中吹荡的,正是春神吹奏的、让爱和希望萌发的、轻抚心灵的温柔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