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干森
龙年说龙,龙行龘龘。龙是中华民族的吉祥物,古人创作了许多画龙的传奇,寄托了美好的理想,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南朝梁代太学博士顾野王编的字典《玉篇》中出现了“龘”这个字。“龘龘”,读音dádá,解释为龙腾飞的样子。在十二生肖中,龙位居第五,蛇位居第六。蛇被称为“小龙”“地龙”。十二生肖中“二龙并列”,居中的位置,颇得“中庸之道”。龙与十二地支配属“辰”,一天十二时辰中的“辰时”,为上午七时至九时,又称“龙时”。
龙是古代传说中的灵异神物。在汗牛充栋的古籍中,对龙的描述不胜枚举。早在甲骨文中便有“龙”字,形如巨蛇,头很大,张着巨口。在金文中,“龙”字从“巳”,而“巳”就是古代的“蛇”字。许慎《说文解字》道:“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礼记·礼运篇》则称:“‘麟、凤、龟、龙’谓之四灵”。《广雅·释鱼》从外貌特征上把龙分为四种:“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螫龙,无角曰离龙。”以颜色之别,分青龙、黄龙、白龙、黑龙,以青龙为贵。
国人心目中的“龙”是神圣的,古往今来的哲人进行了连篇累牍的解读,有的直观,有的缥缈,有的浪漫,有的现实。在汉语汉学汉文化的世界里,一个“龙”字,蕴含着千百年来中国人的梦想,于是就有了许多流传于民间的龙的传说,有了许多随处可见的刻的或画的龙,有了许多与龙有关的民间娱乐、表演、杂技活动的出现。每当节庆之日,全国各地乃至海外华人会举行舞龙灯、赛龙舟等活动。
在民间,有关“龙”的节日也有很多,如正月初五是云南瑶族的“龙头节”;二月二,龙抬头,又称“春龙节”“青龙节”“春耕节”“农事节”等;三月,迎龙下界,湘西苗族有“看龙场”;四月十五是云南藏族的“祭龙王节”;五月二十,既是古吴越的“分龙日”,又是贵州苗族的“龙舟节”;六月六,是湘西土家族的“晒龙袍日”;七月二十和八月二十,分别是云南瑶族的“龙母上天节”和“龙公上天节”,等等。
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图腾和神话形象之一,被视为具有神秘的力量和超自然的能力。中国历来被称为“龙的故乡”,中华民族,被视为“龙的传人”。龙的形象演变,每一步都刻着当时时代特有文化的印记。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劳动实践中所创造的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龙的形象和传说,本身就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龙飞凤舞升平世,燕语莺歌锦绣春。”新的理想,新的奔赴,让我们在龙年里,抖擞精神,华丽嬗变,共同开创新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