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专家义诊、爱心理发、磨刀修伞……近日,上海市志愿者协会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志愿服务进社区 为民服务暖人心”活动,推出百余项志愿服务进社区重点活动项目,绽放志愿服务新光彩,凝聚基层治理新动能。
■ 垃圾分类新风尚 近年来,上海市各区、各街镇、各居村形成了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三级管理、五级队伍”志愿服务体系。今年“3·5”期间,全市结合“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志愿者服务宣传日活动”,由市垃圾分类志愿服务总队牵头,带动各区垃圾分类志愿服务队定期进社区,特别针对薄弱小区,发挥先进小区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垃圾分类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
■ 邻里守望新力量 上海积极探索新就业群体以志愿服务方式参与基层社区治理新路径。饿了么、美团、京东、叮咚买菜、中通、圆通等互联网平台企业和快递公司,广泛发动快递员、外卖配送员等新就业群体,就近就便参与社区志愿服务。
社会各界也为快递员、外卖配送员送去了关爱和温暖。比如,宝山区打造新就业群体畅享驿站,以“组合拳”形式强化服务保障,让“小哥服务”和“服务小哥”双向奔赴。
■ 城市名片新色彩“你见过不插电就会自动演奏的钢琴吗?”“奋进新时代 志愿向未来”嘉定区安亭镇“3·5”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上,澳大利亚籍志愿者Brendan化身安亭“推介官”,讲述“安亭故事”。
在上海,外籍志愿者融入社会、奉献爱心,积极参与社区基层治理的现象不断涌现。荣获2020年度上海市“白玉兰纪念奖”的尼泊尔志愿者阿思势是一名在上海生活了十余年的外科医生。他不仅主动发起组建外籍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还积极配合上海市血液中心,定期无偿地为患癌儿童做帮扶治疗,“志愿无国界,我们都是一家人”。
■ 示范引领新活力 今年的志愿服务主题活动,各类先进典型与领军人物参与其中,发挥专业特长,活跃在实事惠民志愿服务的各个场景。
榜样垂范,专业力量为志愿服务“添砖加瓦”。“3·5”期间,上海边检总站推动“东方国门”文艺宣传志愿服务队移民管理政策宣传进社区、百人外语志愿服务队出入境服务进外企,警民共建合作开展中华传统文化宣传普及等系列志愿服务活动。
在上海,“社工+志愿者”联动服务在医疗领域也已开始探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志愿服务基地发挥医疗卫生专业志愿者力量,开展集市义诊、健康体检等志愿服务活动。
本报见习记者 陈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