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沪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已走过履职的第一年。这一年,在上海及全国扎实调研,为各领域建言献策——从制造业高端、智能、绿色化发展到打造高质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从家门口的“15分钟生活圈”到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代表们服务发展大局、情牵民生福祉,脚步不停、思考不止,交出满满当当的履职“答卷”。
进入3月,“两会时间”即将开启,带着社情民意里的期盼和嘱托,肩负不变的使命与担当,代表们新一年的履职已在路上。
高质量建议服务高质量发展
117件,这是上海团代表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期间提交的建议数量。其中,有关经济发展方面的建议45件,科技创新方面的建议21件,民生保障方面的建议33件,民主法治方面的建议18件……每一份建议,都在深入调研、反复修改中完成。
扎实的建议得到国家有关部门高效反馈。去年全国两会上,朱建弟代表建议打造高质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促进金融高水平开放下银行信贷全面发展,被全国人大列为重点督办建议,也引起中国人民银行高度关注。目前,相关部门正积极优化完善信用评级指标体系建设,例如针对科创型中小企业,计划将科研经费投入等关键指标纳入其中。
得到反馈,并不是代表提出建议的“终点”。助力无障碍环境建设,民盟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姚卓匀代表去年提出建议,强化相应法律法规体系建设,让药品说明书上加注盲文得到更广泛的施行。这份建议也得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会同中国残联、市场监督总局的答复,表示将细化具体管理措施和要求,为保障视障人士用药安全营造无障碍环境。在接下来的深入调研中,姚卓匀又发现了自己建议中更加值得完善的方面,也将在履职中拓展更为全面的视野。
调研深入了解社情民意
调研,历来是在沪全国人大代表的履职“法宝”。一年间,代表们围绕“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和“湿地保护法实施情况”两个专题开展调研,并与苏浙皖全国人大代表围绕长三角科技自立自强开展联合调研。不难看出,这几个调研专题聚焦重大国家战略,紧扣全国人大常委会今年监督工作重点,旨在从国家大局出发,出谋划策、贡献力量。
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权衡代表是“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专题调研的牵头人之一,他感到,要从海量调研信息中找准体制障碍、机制瓶颈、关键难点,将理论思考与现实问题紧密衔接,推动问题能真正解决。
这次调研共吸引43位上海市全国人大代表报名,33位沪苏浙皖全国人大代表参与实地考察。从芯片到人工智能,从基因检测到大飞机,一路展示长三角区域聚力科创、全链条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图景。
在亲身体验五年突破攻坚取得累累硕果的同时,代表们提出包括“从国家层面进一步理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在内的5大块面28项意见建议。
带着新思考共赴“春天之约”
临近赴京参会,代表们的脚步更加忙碌。春节假期刚过,上海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许保云就到普陀区曹杨新村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参加社情民意征集座谈会。“联系点提供了很好的民主平台,大家交流观点能碰撞出很多火花,也很有启发。”许保云感触很深,她说,自己将把收集到的民声带到北京,为国家发展和城市建设献计献策。
结合本职工作,代表们都积累了不少新思考。上海熊猫机械(集团)有限公司采购经理李丰代表一直关注基层民生期盼。今年,他将就全国门诊医疗联网联通、孩童公交免票标准等方面提出具体建议。
“在绿色低碳转型的大背景下,原有运行模式、装备形态将会发生重大变化,很多无人区需要我们去探索,也为电力装备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作为电力装备人,我们要奋力抢占绿色发展制高点。”中国电气装备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创新部部长张帆代表今年将继续关注“双碳”目标和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准备就促进新能源车网互动技术创新和市场机制建设、加快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等提出建议。
(据新华社上海3月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