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9日 星期二
过年之前 先掸檐尘 “矮凳”勿低也勿矮 喜闻乐见“乒乓春晚” 一碗上海菜肉馄饨 金铃塔与上海说唱
第15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2024-03-03

“矮凳”勿低也勿矮

文 /叶世荪

现在家具市场里凳子五花八门,但是上海话都叫“矮凳”。

想起过去常引为戏谑的几句宁波话:“有个大大个小顽,坐只高高个矮凳,拿把厚厚个薄刀……”;如果了解方言在其中的含义,这些话并不矛盾。“小顽”指小孩,个头大大的小孩多得是;切菜刀统称“薄刀”,只不过这把刀的刀背有点厚而已;“矮凳”呢?实际上是坐凳的泛称,不一定就是那种低矮的凳子。上海人也把所有的凳子都叫做“矮凳”:矮凳脚、矮凳背、红木矮凳、靠背矮凳;还有一句形容废话、啰嗦的熟语叫“立末立了地板浪,坐末坐了矮凳浪”。要是特指孩子用的低矮凳子,则应说成“小矮凳”。

从凳子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这种说法形成的脉络。最初古人并没有坐具,要么摊张席子坐在地上,要么以跪姿坐在自己脚上。凳子原本和杌子一样,都是拿来起蹬踏作用的,在室外借以上马上车,在室内方便上床或在床上当几案。汉代《释名》:“榻凳施于大床之前,小榻之上,所以登床也”;晋代《字林》:“凳,床属,或作櫈”。后来这种敦实又多见的家具被人们活用为倚靠物。坐的时间久了拿来靠一下、倚一下,这才有了“挨着的凳子(矮凳)”和“倚着的杌子(椅子)”。其中,“矮”字古代通“躷、疒奇”,“躷、疒奇”的释义为“坐倚貌”。可见,虽说用作倚靠的凳子不会很高,但“矮(躷、疒奇)”突出的应是挨、倚的动作。

当凳子终于成为坐具,“矮凳”的名称也就被照搬过来。明代《醒世恒言》说张廷秀“走入门来,见母亲正坐在矮凳上,一头绩麻,一边流泪”;《明清吴语词典》引此例句时特地注明:“矮凳,凳子(不一定是低矮的)。”清代《红楼梦》第七十一回写贾母做寿,“自己歪在榻上,榻之前后左右,皆是一色的矮凳,宝钗宝琴……等围绕”;同是清代的孙温绘制的《梦影红楼》中没有七十一回描写的这个场景,但类似的其他画面不下五六处,譬如:三十九回刘姥姥问安、五十七回甄家请安、六十八回尤二姐拜见、八十五回宝玉禀北静王诸事等,绘制的情形,都是贾母端坐床榻,女眷孙儿以一色齐床高的“矮凳”环坐侧旁。还可以拿巴金小说《家》里的场景作参考:母亲躺在床前藤椅上时,琴“满满地斟了一杯酽茶,送到母亲面前,放在旁边的一个矮凳上”;以方便母亲拿取的角度讲,这不应该是个既低又矮的凳子,所以,后面母亲能“从矮凳上端起茶杯接连喝了两口”。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