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8日 星期一
游龙点墨寻古道 年年梅花香如故 告别与寻获 过年,开心就好 英雄之桥 菖蒲摇曳海防线
第7版:夜光杯 2024-02-13

告别与寻获

姚十一

王苏辛在《再见,星群》后记中写道,写作已超过十年。这应该是作家爬过一段平坦或崎岖的写作道路后又一次回望。这样的回眸是频繁的,优雅的,警惕的,充满连自己都不曾觉察的雄心的。有意识的写作者,总会将现在的我和过去的我对照,既想知道变化,也为明天的写作打下纯粹的底色。

《再见,星群》是苏辛一个阶段的整理,也是诞生于特殊时期的作品,因此多了一层探讨的空间,去看看作者的思考指向哪里。集子收录了苏辛八个小说,五个短篇,三个中篇,几乎都有截然不同的指向,是作者有意识地覆盖,把自己的思考和发现种植在更广阔的空间和层级里。她写“无处安放的房子”(《绿洲》),“把强加的驯化变成本能”(《猎鹰》),“远远审视的亲情关系”(《传声筒》),“离不开的城内和踏不出的城外”(《冰河》),“用自己的速度,扎根下去”(《远大前程》),“对抗遗忘的记忆粗糙症患者”(《灰色云龙》)……她像一个刚刚获得一对翅膀的孩子,完成一次又一次跨时间、跨地域、跨职业,乃至跨越生死的翱翔和飞跃。读者没理由不被这种“走遍每一寸土地”的真诚打动,被那些“难以言说的部分”打动,更会惊叹作者对生活中那么遥远的人和事充满好奇和关怀。

苏辛的小说是蛮关照读者的(关照,不是迁就)。换句话说,她的小说是写给更多人看的。其一,是大量日常的细节和散落各处的、有意识的点醒和牵引,像个小小的发光点,告诉读者,曾经掠过心里的感觉就在此处,是这样描述的。她没有让故事封闭起来,是敞开的,是欢迎大家阅读的。读者可以跟随她,重温日常的意义,重拾对感受的热衷。其二,小说的叙述并不张扬,几乎没有借助特技,更像是“纪录片”,用大量的对白和心理活动,像个行走的思考者一样,把故事慢慢耐着性子讲完。读她的小说,会有脚踏实地的感觉,犹如行走在路上(尽管我们的双脚本就落在地上)。

这八个小说也有一些共同点。小说的主人公大多都经历了拨开迷雾见天光的过程,从迷茫、怀疑、轻视到坚定、敞亮、寻获,是人物的成长,也是作者对成长的认识。而这些成长常常借助人物一次又一次“走神”到达。“走神”是思考,是不确信,是灵光一现,是想到更远的事物。在恍惚的“走神”中,人物完成了或细微或剧烈的内心变革。比如《猎鹰》中“我不禁觉得像是悬浮在幻象之中,感到脚下的泥土竟也有一丝松软。但很快,我又觉得脚下的泥土比刚才更坚硬了。”又如《传声筒》中“几滴雨落在她的镜片上,一排小吃店招牌上的汉字迅速变形。她突然觉得自己不是在选餐馆,而是幼时选庞中华和颜真卿的字帖。江浩平似乎看出她在走神,便很快钻进一家饺子店,点好餐。”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这些在“走神”中成长起来的人物,女性占了多数,有纠结择业的女性,有旁观父母如何相处的女儿,有坚韧的女摄影师,有不断叩问的法律工作者等等(已婚年轻女性是缺席的)。

《再见,星群》写于疫情期间,那三年,很多人的命运走向变了,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审视自己生活的地方,在做的事,以及未来如何过下去。这本带着思考的集子,也许会给岔路上的青年一些启发:我们期望的蓬松的生活需要强大的毅力支撑,无论在怎样的起点,只要踏上大地,就已被群星照耀。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