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琪森
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讲,去巴尔干行旅,似乎是为了实现一种夙愿,完成一种情结。如去波黑,就是为了到心心念念的萨拉热窝,想在光影闪烁的铜匠街邂逅瓦尔特。如去阿尔巴尼亚,就是为了看一下地拉那广场上斯坎德培的雕像。而去黑山,则是为了一睹塔拉大峡谷中的塔拉大桥,“啊,朋友再见!再见吧!”前南斯拉夫电影《桥》中那首动人的歌曲,就在桥上响起。
清晨,从黑山杜米托尔公园的黑湖前往塔拉大峡谷,沿途高山草甸绿茵青碧丰茂,林木葱郁明艳,湖水清亮含翠,因而此地有“巴尔干小瑞士”的美誉。中午时分,我们终于到达了位于黑山北部、横跨欧洲最深的塔拉大峡谷。
我们先是在大峡谷边的一家餐厅用午餐,而我们入座的餐厅二楼外的大阳台,正对着当年电影镜头中的塔拉大桥,我们一边吃着烤羊肉,一边一览无余地欣赏桥景,心旷神怡。塔拉大桥建造于1940年,是当时欧洲最大的公路混凝土桥,全长366米,主桥拱114米,桥到谷底的深度为149米,只见两岸巍巍青山、深深峡谷间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用完餐后,我们即下楼走向塔拉大桥。丽日晴空、蓝天白云下,塔拉大桥凌空雄峙、气势恢宏。整个桥身呈一字形平坦延伸,显得简洁坚挺而神态轩昂。而桥下圆弧形的桥拱互为连接,一圈一圈地在空间营造了优美灵动的曲线,呈现了婉约多姿的风韵,从而使整座桥的造型在雄伟壮观中可见绮丽峻峭,犹如一件巨大的艺术雕塑坐落在天地之间。桥上游客几乎都是上了年纪的中国人,可以讲是为了电影《桥》打卡而来,为“啊,朋友再见”而来。
塔拉大桥的峡谷幽深险峻,两边的层林在阳光下展现出绚丽的色彩,赤橙黄绿青蓝紫,缤纷斑斓而摇曳变幻,形成天然氧吧。谷底宁静的塔拉河平缓地流淌,似一幅长卷倒映着峡谷如画的景色。站在桥上眺望远方,群山逶迤、苍莽浩瀚,有着绿色屋顶的小村庄掩隐在青峰翠谷间,弥散出一派安谧祥和的气氛,犹如童话世界,令人遐思无限。它被誉为巴尔干“最美老桥”,并和整个杜米托尔国家公园一起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漫步在大桥上,仿佛置身于电影《桥》中的场景,更加缅怀当年那些牺牲在桥上的反法西斯战士,他们以鲜血为这座大桥书写了颂歌与传奇。
在塔拉大桥的桥头,矗立着一座黑色大理石战士雕像,英俊的面容带着微笑,深邃的目光注视着远方。这就是电影《桥》中游击队长老虎的原型。碑文上镌刻着:“这座纪念碑是博日达尔·祖季奇的母亲玛丽亚为其所建,博日达尔·祖季奇,南斯拉夫中尉,生于1915年,1942年牺牲。”英雄牺牲在这座桥上时,年仅27岁。
1942年,德国法西斯第三次进攻南斯拉夫,游击队长老虎奉命和战友们经过惊险曲折和严酷惨烈的战斗,终于在桥梁设计师的帮助下完成了炸桥任务,给法西斯以沉重的打击。1942年8月,恼羞成怒的党卫军将设计师拉扎莱·乌克维奇杀害在桥头。如今的这座桥是1946年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重新修建的,人们在桥头也立了一块石碑,以纪念这位忠诚的爱国主义者。
当我们离开塔拉大桥时,已是落日时分,火红的晚霞为整座大桥抹上了一层璀璨的玫瑰色,也更彰显了这座大桥的英雄气派。一座桥,一部电影,一首歌曲,就这样构成了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