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夜幕降临,800多公里长的上海轨道交通网中,总有这样一群人的身影,他们通行在悠长的地铁隧道和高架,对每一根钢轨进行检测,保证第二天轨交安全通行。即使是春节,他们也全员在岗,这就是地铁轨道探伤员的工作状态,他们也被亲切地称作“地铁啄木鸟”。
大年初三的深夜11时,记者来到上海轨交徐泾基地,那里的轨道检测组共有8名成员,3名司机、4名操作员和1名车体维护人员,早在当晚9时,他们就在基地待命,等待12时40分开始对17号线的轨道进行探伤作业。
沉沉的夜色中,城市安静下来,轨道维护工作拉开帷幕,这项工作必须在次日凌晨4时前完成。在轨道上,记者看到静静伫立的钢轨探伤车,其外观呈亮丽的橙黄色,组长王伟告诉记者,车厢内设置操控台、设备机笼、检修台、发动机等专业设备,车底设置探伤轮、激光对中仪等“高精尖”装备。钢轨探伤车的头尾相接处,还有轨道检查车和内燃牵引车,俨然像是一座穿梭在轨交网络的“移动医院”。
每天晚上9时到次日凌晨4时,班组成员都会跟着这个“大家伙”检查轨道钢轨的运行状态,王伟笑着打比方,轨道检查车就像对钢轨进行“激光扫描”,主要是检测其几何状态是否平顺,两根钢轨的高度、间距等因素都在探伤范围内。钢轨探伤车就像一台“B超”,先由三根水管喷出水汽润滑钢轨,再由六个探伤轮上的十五个超声晶片不断向钢轨内部发射肉眼不可见的超声波,检测钢轨表面和内部是否有伤损,“一般来说大部分问题都出在钢轨上,小部分问题出现在扣件和枕木上”。
主操作员翟雨晨在车厢内模拟了钢轨出现伤损的情况——屏幕上会出现一个个三角状波形,操作员往往只有一秒钟来判断哪个波形对应的钢轨有伤损,时间非常短,精神需要高度集中,如果有伤损需要停车下来检查,一次检查就是半小时过去了。“有时候,钢轨探伤车给出的异常波形是‘假伤’,例如钢轨表面有些坑洼,导致探伤轮和钢轨之间有缝隙,系统也会报错,这就需要操作员精准判断,毕竟一晚上只有三个多小时的探伤时间,小问题的话则是记录下来汇报给人工。”翟雨晨如是说。
谈及这份工作的成就感,王伟表示,上海平均每天有900多万人次依靠轨交出行,几乎所有压力都在这两条近乎平行的轨道上,任何一个细节都关乎城市交通的安危,保障每一位乘客的出行安全,就是他们班组最大的愿望。本报记者 任天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