谌容 郭新洋 摄
中篇小说《人到中年》作者、著名作家、编剧谌容因病医治无效,于2月4日在北京去世,享年89岁。
谌容1935年10月生于湖北汉口,毕业于北京俄语学院(现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历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外部翻译、编辑,北京市第五中学教师等。谌容上世纪7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她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勇于触及现实问题,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感。1979年她的中篇小说《永远是春天》发表在巴金担任主编的《收获》杂志上,茅盾在第四次文代会讲话中对该作品点名称赞,称其为“中篇小说出现了初步的繁荣”的代表。
1978年,春回大地,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到来,谌容满怀喜悦地写完了中篇小说《永远是春天》。当时她在文学界只认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辑,就把书稿交给了编辑部的老孟。因为字数不够长篇他们不能出版,可是,老孟并没有把稿件退还她,而是积极地四处为这篇小说找出路,结果找到了上海复刊不久的大型期刊《收获》。
小说稿放在了主编巴金的案头,巴金甚至没有让作者修改直接就刊登了。从此,谌容很幸运地成为了《收获》的作者。巴金听说这个作者是在被扣着工资的情况下进行业余创作的,就趁到北京开文代会之机,让女儿李小林到谌容家中看望。那天,谌容的三屉桌上放着写了三分之一的《人到中年》手稿,李小林看后热情地鼓励她快写下去。从那以后的四十年间,李小林不仅是谌容的责任编辑,更是患难与共的挚友。后来,李小林还促成了《谌容文集》的出版。
1980年谌容发表的中篇小说《人到中年》,迅速引发文坛内外的广泛关注。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以眼科医生陆文婷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新人的典型形象,表现了社会变革时期知识分子的生活处境和心路历程。作家敏锐地触及了一个富于时代意义的社会问题,显示了其艺术良知与勇气,引发了全社会对知识分子问题的重视。为创作《人到中年》,为写眼科医生,谌容特意去了国内眼科最著名的北京同仁医院,结识了当时的眼科主任,还在她的指导下读了一本《眼科学》,又被特许进入手术室实地观看她的手术。
《人到中年》获得了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一等奖,还被评为“中国改革开放40年最有影响力的40部小说”之一,同名电影获第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和第6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谌容本人也凭借该片获得第5届小百花奖优秀编剧奖。谌容一生创作丰厚,出版的作品还有小说《减去十岁》《懒得结婚》等,收录于《谌容文集》。
谌容曾感叹:“人的一生中,个人的兴趣爱好能与谋生的职业相结合是大幸。还是我运气好,这飞来的幸福我得到了。”
驻京记者 赵玥(本报北京今日电)